2023年,仅中国留学生人数就突破百万大关,刷新纪录。数据显示,超过70%的海外学子学成后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只有三成左右愿意回国效力。奇怪的是,这些年,媒体却频频大力宣传一批年近花甲的“海归”教授高价归国执教。为什么老一辈学成留洋多年却又扎堆回国?他们真的是来贡献余热,还是只因国外不受待见?这群“海归老教授”,到底为中国带来什么,又拿走了什么?
说到这个现象,网上立马分成两派。一派人觉得:不管年纪多大,人才回国就是好事,哪怕“银发”也比无能强,有人带团队就是福气。可另一派却怼得很直接:这些在国外混了一辈子的教授,年轻时在外拼事业,等到老了、没市场了,才忽然想起“祖国母亲”,一回来就高薪高职,不但占了年轻人的位置,还美其名曰“回馈社会”。到底哪边有理?资深媒体人项立刚的一番话,把这话题又推上风口浪尖。他说,这些人不外乎四个字:回来分钱。到底是爱国,还是分蛋糕?悬念留在这儿,咱们接着聊。
要说这事,其实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为了追赶世界科技,花大价钱把学子送到海外深造。那个年代的留学,就像买彩票一样,一家子拼命让孩子出国读书、学真本事。可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留洋”后就留在了洋地,回国的少之又少。对于“千里送儿郎”的父母和国家,这无异于一场豪赌。普通百姓打趣说:“送出去的是希望,飘回来的是思念,换回家的是空巢。”
你说没回来的,全是利己主义?未必。一部分人确实遇到生活、科研和环境种种掣肘,才没法回来。但同时,社会舆论也放大了一个问题:现在回来的,是不是只看中了国内的铁饭碗?有人担心,这些“回锅肉”抢了本该属于本地培育的青年的上升通道。可也有网友反问:如果这位老教授能带出一批牛学生,贡献一项牛技术,不就值回票价了么?一时间,“归国老人”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表面看来,某些归国老教授还真风光。大学里,宣传海报铺天盖地:前XX大学终身教授归来执教!YY国家科学院前院士亲任院长!只要头衔带点“国际”,薪酬就跟着水涨船高。很多高校甚至为这些人“开绿灯”,放宽退休年限,给高额安家费,连秘书配车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可高光背后,也有不少人和事,值得深思。
一些从海外“淘金”回来的老人,年轻时在国外拿高薪,攒了不少身家,如今在原地逐渐被边缘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当他们不再“吃香”,成了“夕阳产业”,这才回想起祖国的温暖。项立刚直言,人家回来不是为了搞什么创新研究,更多是打着“国际旗号”的利益交换,把海外的人脉资源带回来,争取国内经费。听起来像极了“回家养老还带上绩效奖”。
再看看国内就业形势,本来就不宽裕。六七十岁的老教授不退休,研究岗、教授岗就被死死占住了,年轻博士硕士们只能望岗兴叹。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高校,这些“海归老人”一回归,不少原计划给青年人才的岗位、经费指标都转手送到“国际教授”的口袋,搞得年轻学者大喊“天理何在”。更讽刺的是,明明有些“国际专家”在西方不过是二线教授,回来却成了一线明星,头衔一加就身价百倍。
项立刚还专门点名公开批评:他们不是科研带头人,没有什么重量级成果,吹出来的泡沫,一戳就破。比如有人靠“加拿大身份”、愿意回大陆养老的噱头,成了大学追捧的对象。结果学生一问,这老教授的学术水平其实就是普通水平,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像现实版的“进口西瓜”:路上吹得又甜又沙,切开一尝还不如本地瓜。
但也并非没有人点赞这些老人。有人认为,他们在海外起码见过世面,有经验,能给国内大学带来新的视角。但这买卖真值不值,值得留个心眼。
本来以为“海归老教授”这事就是回归养老,给年轻人添点堵。可历史资料曝出,却让很多人倒吸凉气。有那么一批真正的“留洋”学人,给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比如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他们年纪轻轻留学世界最顶级学府,在外如鱼得水,地位不输任何外国同行。但这些人根本没等到退休就义无反顾回国。尤其是钱学森,早在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时,千辛万苦、不惧阻挠冲破美国当局的封锁回国,结果直接带动了中国导弹和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中国科技百年大业。
邓稼先也是如此,美国博士学位到手,家有海外好工作不要,义无反顾回国。正是他们,在中国最需要人才、最困难的时候,选择回家,把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建设。
对比这些大师,今天的“海归老教授”和他们差在哪?一是气度魄力,二是理想信念。老前辈们回来是要“点亮家门口的灯”,让世界看到中国能搞出大事业。现在有些老人,却更像是想着能不能“点亮自己的银行存折”。尤其讽刺的是,他们回归后居然还要占着青年岗位,享受特殊待遇,把腾飞的舞台堵得严严实实。
前文的质疑和担忧,都在此刻集中爆发:那些急于回国养老的“海归”到底能不能像先辈们那样拼搏,又凭什么占据最好的岗位和资源?如果只是顺流而回,那还值得尊敬吗?历史一对比,答案已经很明显。
风波似乎暂时归于平静。各大高校依然在高价聘请海外归国的“名教授”;网络上争议声噪也看似没有前些年热烈。但深入表面,危机却更大了。首先,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被“错配”——本应重点培养的新生代青年学者,却被这样一种倒吸血的机制取而代之。年轻人本想靠才华上位,发现天花板越来越厚,不靠关系、头衔根本摸不着高层。
更糟糕的是,这些“海归”教授大多并不熟悉中国教育体制,不清楚当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讲课风格水土不服、理念老旧,与当下国内创新实践脱节。最可怕的障碍,不是政策瓜分,而是观念割裂——国内外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多年不变,连课堂活力也被“进口变老”的教授带偏风向。
双方的分歧,越来越难以调和。一边是希望靠“国际化”拉升排名,码上洋字就涨身价;一边是希望给土生土长的、刚毕业的青椒(青年学者)一些展翅飞翔的机会。更有新一代的同学直言不讳:“这不是人才引进,是人才倒流。”
但当经济形势不妙、就业压力倍增时,各方舆论开始原地画圈绕:到底该继续大门敞开高价接收“老海归”,还是痛下决心大力支持青年本土创新?答案一时难有定论。看起来一切好像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说到底,有人觉得大师哪怕年纪大了,回国也是“请神就得请大的”;有人却想咋不直接把国外养老院搬回国内,多省翻译费和搬家费。项立刚为老教授正名的时候,顺带还讽刺一把:年轻人别抱怨,技术不如人怪得了谁?可真把“诺贝尔退休团”当救命稻草,咱中国高等教育还用自己培养吗?一边喊着引进国际人才,一边又愁青年没出路,逻辑堪比自转电风扇——无论怎么吹,有人都觉得风大。
别小看留学回来的老专家,关键可得比比人家干活的劲头儿和拿奖章的能力。要是真有本事、真能带出牛学生、真能扛起国家大旗,不管年纪多大,欢迎!可要光凭回来的名头混资历抢资源,难怪引发众怒。有啥都说啥,别光说外面月亮圆,家里自家锅好不好还得看谁掌勺。
卡在这里想问一句:如果说“海归老教授”归来就是带经验顺便养老,那难道中国年轻人才就只能被“压苗助长”,该躲到哪去发芽?有人认为只要能给国家带来真本事就是英雄,有人却觉得抢了青椒机会就是“人抢位”,你怎么看?这场“人才争夺战”,到底是自信自强,还是“崇洋”魔咒?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你会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