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带着一份在欧盟身上刚验证成功的“胜利剧本”,坐上了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这份剧本里,写着单边零关税的严苛要求,还捆绑了巨额的能源采购。
然而,这份被美方寄予厚望的剧本,在中国面前却遭遇了滑铁卢。原定四天的经贸对话,仅仅在不到48小时内就提前落幕,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共识。
谈判结果公布,伴随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发出的重磅威胁:若中国继续购买受制裁的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威胁震耳欲聋,将最终决定权直接推给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这可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压迫,却为何失灵了?
剧本失灵:组合绞索
美方此次并非临时起意,更不是随性而为。他们拿出的是一套准备已久、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旨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其深层目的。
今年,美国国会并未停歇,相继通过了《对敌制裁能力法案》等。这些法案,给总统特朗普加征高额关税提供了“合法”借口和明确授权。
他们将任何不合作的国际贸易行为,直接定义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让美国能看似“合法”地挥舞关税大棒,为极限施压铺平了道路。
他们的核心目标,精准锁定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此举旨在切断俄罗斯经济命脉,同时迫使中国在全球博弈中“选边站队”。
早在谈判前,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就公开扬言,若中国等国继续与俄罗斯贸易,将面临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这为谈判桌上的要价预设了基调。
贝森特部长会后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显示出美方在能源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中国今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1.12亿吨,同比增长12.4%。
天然气进口也增长了18%。这些数据正是美方急于斩断的能源链接。华盛顿希望通过经济胁迫,迫使中国停止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
至于终极要价,美方试图在中国身上复制与欧盟达成的“成功模板”。他们提出了“单边零关税”的苛刻要求。
这意味着中国要单方面开放市场,而美方则无需对等。同时,美方还要求中国扩大美资准入,并承诺采购数千亿美国能源产品,追加数千亿投资。
此前,美国已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同意对美“单边零关税”,并在三年内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美方显然认为,在欧盟身上奏效的压迫,也能在中国身上奏效。
中国底气:反制系统
然而,美方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决心与反制能力。中方在谈判中的强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长期准备和战略自主的必然选择。
它建立在一套早已就位、经过系统性构建的“防火墙”机制之上。这套体系旨在维护中国核心利益,抵御外部不合理压力。
谈判破裂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的表态,清晰地发出了拒绝信号。他表示,中方将继续推动对美24%对等关税的展期。
李成钢还指出,若美方升级制裁,中方反制措施将如期执行,绝不退缩。这直接表明中方拒绝不平等条件,并准备好对等还击。
追溯至2018年贸易战,中方就初步建立了“以战止战”机制。包括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及《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武器。
今年,中国对稀土、锂资源等关键战略性矿产进行了出口审查。这证明中国手中握有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杀手锏”。
这些反制措施并非空谈,而是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威慑力的手段。它们能够有效应对外部胁迫,确保中国在贸易摩擦中保护自身利益。
更重要的是,中方在法理和道义上始终占据高地。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表态,强调了国际法的重要性。
林剑重申,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他强调,对话才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正途,而非单边施压。
他明确表示,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完全符合国际法,不应受到任何干涉和政治胁迫。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与讹诈。
林剑再次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这不仅是对美方威胁的回应,更是捍卫国际公平秩序的宣言。将中国置于维护国际法治体系的一边。
误判深重:为何压不垮
斯德哥尔摩谈判的闪电破裂,核心原因在于美方对中国的战略性误判。他们错误地以为,在欧盟身上奏效的模板,也能同样压垮中国。
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实力和意志的根本性误读,最终被现实证明是痴心妄想。
首先,美方最严重的误判之一是混淆了中国与欧盟。中国拥有欧盟所不具备的完整工业体系,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的核心优势。
此外,中国拥有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内需市场,为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降低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
更重要的是,中国具备强大的战略资源调动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简单谈判“交换”的核心资产。
其次是美方误判二: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回顾2018年的贸易战,当时美方同样采取极限施压,但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未被压垮。
相反,外部压力反而倒逼了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使其在逆境中更具抗风险能力和内生动力。
中国有承受压力的历史经验,也具备应对外部挑战的现实能力。这使得美方的极限施压难以奏效,其边际效应正在急剧递减。
最后是美方误判三:他们彻底错估了中国的战略底线。美方的施压恰恰触碰了中国最不可能让步的“主权”和“发展权”红线。
这包括中国自主选择贸易伙伴的权利,以及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的根本发展权,这些是国家核心利益,绝无妥协余地。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与讹诈”的回应,正是对这一国家底线的清晰重申。中国绝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这些核心利益和坚定底线,决定了中国在任何不对等条件面前都将寸步不让,也使得任何旨在强加不平等条约的企图都无法达成。
结语
斯德哥尔摩谈判的破裂,宣告了“美欧模板”在中国身上的彻底破产。失败根源,在于美国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误判了当今中国在全球棋局中的角色和决心。
这不只是简单的“中美对抗升级”,更是全球力量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国际关系的新趋势:单边极限施压,效用正在递减。
那种以强权政治为核心的旧有压迫范式,正逐步走向破产的边缘。一个国家的战略自主能力和反制实力,正成为其在国际规则中地位的关键砝码。
它们正在取代旧有压迫范式,成为国际新秩序形成的新基石,重塑着全球博弈的规则,昭示着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随着8月12日中美贸易休战协议到期日的临近,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全球目光都聚焦于华盛顿和北京。
无论关税大棒最终是否落下,这次谈判已经清晰地表明,想靠一份预设的“胜利剧本”,就让中国签下城下之盟,已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