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以政策转变,以色列反应强烈。
在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德国政府于8月8日宣布一项备受瞩目的决定:暂停批准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被用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装备。这一举措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舆论普遍视为德国对以色列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
德国长期以来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相对谨慎,作为以色列在欧洲较为重要的盟友以及第二大军火进口来源国,德国以往在批评以色列时总是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为克制。但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不断推进,大量平民伤亡,人道主义灾难愈发深重,德国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攀升,民意的天平开始倾斜 。从5月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访德引发民众抗议,到近期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民调显示,高达66%的德国受访者希望默茨政府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以解决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民意的走向清晰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重申这一决定,并强调德国不会“向试图完全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冲突的一方提供武器”,即便德国坚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不变,德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友谊“经得起、也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但当下的军事行动显然让德国无法再无动于衷。
以色列方面对德国的这一决定反应强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晚些时候回应,称自己认为“默茨一直是以色列的好朋友”,但话锋一转,指责默茨“屈服了”,“屈服于电视台的虚假报道以及来自内部团体的压力” 。内塔尼亚胡的回应,既有着对德国政策转变的不满,也凸显出以色列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的孤立感。实际上,以色列安全内阁8日批准的全面接管加沙城的计划,已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众多国家纷纷发声,敦促以色列“立即重新考虑”这一决定。
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上不断推进,一方面抱怨与一些国家存在贸易逆差,渴望扩大出口、改善经济状况;可另一方面,又在国际事务中固执己见,不愿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做出合理让步,还禁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出口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试图遏制他国高科技发展,维护自身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优势地位。这种矛盾的做法,无疑让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愈发艰难。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科技合作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以色列若一味采取强硬、封闭的策略,不仅难以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还会进一步损害自身的国际形象和利益。
此次德国政策的转变,只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态度变化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关系,呼吁其停止军事行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以色列若想摆脱当前的外交困境,缓和国际压力,就必须正视国际社会的呼声,反思自身行为,寻求和平解决巴以冲突的可行之道,而不是一味指责他国、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