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赵建:牛市何往

发布日期:2025-08-23 10:58:42|点击次数:60

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52篇文章,赵建院长的第788篇原创文章。

前言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股市的牛市三阶段演进:政治牛、科技牛到配置牛,指出趋势投资与价值投资结合的必要性。强调牛市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认为其有助于经济转型和债务化解,但需警惕散户涌入带来的市场波动。当前牛市由机构主导,尚未疯狂,但散户资金非理性炒作可能加剧震荡。

正 文

当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惊呼“牛市来了”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布局牛市快一年(可以参阅最近一年公众号文章和内部会员报告及直播回顾)。现在牛市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从政治牛(去年924,国家队引领)、科技牛(今年春节,大机构引领),到现在的配置牛,即大机构和散户对债券、理财和存款等通缩类资产的低收益率已经不耐,在股市的赚钱效应诱惑下开始纷纷配置权益,驱动上证综指先后突破3500、3600、3700大关。充沛的赚钱效应加上普遍的踏空恐慌,让市场看上去夜夜笙歌、日日狂欢,量价齐创多年来历史记录。

距离我写的文章《赵建:牛市凶猛》还不到一个月,最近几天却嗅到了“牛市疯狂”的味道。实际上还没到疯狂的地步,市场还是有自我调节能力,像去年那种大盘涨停的疯狂景象基本是不可能了:一方面国家队会卖出平准基金来适度降温,另一方面大量的获利盘也会止盈了结。但是热度已经烘托了起来了,“趋势很难形成,但一旦形成也很难扭转”。几个月前我在会员内部分享研究心得,一直强调商品和资产的区别,特别是像房地产和股票这样的长折旧期、无限到期的风险资产,在趋势形成以后会“越涨越便宜、越跌越贵”。这就是趋势。趋势的意思是“上涨创造上涨,下跌加速下跌”。不理解这一点,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都很难赚到钱,也很难不赔钱。

作为研究深层宏观逻辑和长期配置思路的学者,我一直主张赚趋势的钱,赚大周期的钱。结合趋势投资再思考大部分人信仰的价值投资,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实操,最好是结合起来,形成“新价值投资”的理念。价值投资是拿着一级市场的思维,债券或者优先股的思维、赚股息率的思维,依靠历史会计数据来看未来的思维,长期持有的思维来配置股,这个当然是基础理念,是基本功,是经院金融学,但实操起来需要很多严格的假设。事实证明,自本世纪初互联网科技革命以来,以股神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的超额收益已经衰微,甚至都没有跑过指数,特别是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范式“相变”以后,价值板块就已经大幅低于成长板块。而事实上,股神巴菲特的操作也不是像外面宣扬的那样,完全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来买所谓的“好公司”,而是有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技巧,就是用廉价、稳定的长期保险资金配置股息率高、有价值的公司。这种“价值投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Carry Trade(套息交易)。既然有这么稳定廉价的资金,在投资上就不需要“慌张”,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到股市里赚股息就好了,资本利得算是锦上添花。一般投资者哪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况且,传统的价值投资也有时代局限性。巴菲特的收益率冠绝一世的时代是上世纪以制造业、大工业资本为核心资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是传统制造业为王的时代。传统制造业的价值最容易反映到财务报表上,而且波动性和想象空间也不大。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革命开启,再叠加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拉开的“大印钞”模式,股市最性感的定价已经转为科技革命的想象力,转变为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转变为叙事经济学和群体金融心理学。在这样的时代,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肯定就无法再创造阿尔法,只能创造低波动和稳定性。这个我在五年前的报告《赵建:价值投资已老,能做朋友的只有趋势和周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注意了,我在这里不是否定价值投资,而是指在中国的市场上,赚钱才是硬道理。经典的价值投资需要与时代,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这是投资A股的“第一性原理”。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增速长期保持第一的中国,股市却一直“熊长牛短”,什么原因?原因比较多。其中一个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改革过程中的国家,上市公司数量不断翻番但是ROE却不断走低的市场,呈现出来的主要不是投资端和财富端的增值,而是国家资本的积累和证券化的提高(总市值/GDP)——这意味着资本市场不是为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是为国有企业融资为国家资本积累服务。但是今天,产能过剩、债务过剩、资产过剩的情况下,中国的股市应该进化到同时为融资和投资服务。特别是投资端,财富创造端,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人们的财产性收入,激发财富效应,以解决长期的需求不足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牛市已经具备了面向十五五的国家战略级高度。一方面,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这驾马车拖累经济的情况下,换上资本市场这头“牛”,以弥补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口。另一方面,中国处于深度转型期,大量的新动能需要在资本市场这个温床上哺育,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也需要在资本市场上修复。决策层迫切需要一个牛市来提振预期和信心。因此我们看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稳住楼市股市”,到“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与包容性”,都表现出决策层率先让资产价格走出通缩,然后带动整个社会物价稳步回升的决心。谁都知道,通缩的时间不能太久,太久了大量的债务会爆掉,大量的企业会破产,大量的年轻人进入不了职场人力资本会浪费掉。

所以,从国家决策和战略层面,资本市场的牛市已经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事关转型成功与否的国运高度,在经济没有走出通缩,转型没有完全成功的情况下,是不会让牛市结束的。国家队在这次刺激牛市的过程中也变的越来越成熟,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联储化”,拿捏市场节奏的时机也越来越好。有国家队拿着五万亿元以上的平准基金构建了大盘的护城河,投资者的β是有保障的。再加上中国大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时不时“涌现”出来的惊喜,足以刺激整个市场的神经,让市场持续亢奋下去。

我说自去年924以来中国的牛市进入第三个阶段,可以说是配置牛,就是机构和散户在美林时钟的大配置方向上,都在将债性资产转向股性资产,风险偏好在不断提高。毕竟,债券收益率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大,理财和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也到了历史地位,长期的低息肯定会让投资者不耐,稍微有点火花就会出现债基、理财和存款大搬家,蜂拥涌入股市的场景。特别是踏空的恐慌,会让股市的上涨出现像大跌时一样的疯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到别人抓住了牛市大幅赚钱而自己却踏空,比股票高位套牢还要痛苦。这就是熊市让人焦虑、牛市让人烦躁的基本原因。

牛市已经毫无疑问,但是能不能保持一头健康牛市而非疯狂牛,这是当下监管层和理性投资者都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很不幸,在A股市场,由于散户占主要部分,牛市往往表现为一场以搞钱为纲的群众运动。“群众运动一旦起来,恐怕谁也控制不了”。无杠杆不牛市,不疯狂不牛市。当散户蜂拥入场的时候,也就是市场没有理性和道理可言的时候。他们不看基本面,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不用价值投资的理念,只对涨停板、20cm、30cm感兴趣。疯狂牛市里,做决策的不是大脑而是多巴胺,是肾上激素。这个过程,在去年924到108上演过,短短不到一周的交易日,大盘竟然上演了从涨停到跌停的冰火两重天的过程。

最近一个月的牛市,还没到疯狂的程度,因为大量的散户仍然没有入市。过去三年熊市的阴影以及去年924疯牛的大起大落,都在散户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乃至形成了伤痕记忆。但是一个月持续的牛市热度,正在不断的撩拨和冲击散户的肾上激素,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不入场就晚了”的踏空恐慌。所以,当大盘连续攻破3500、3600、3700三个关口,实际上也在连续攻破投资者的心理关口。实际上,7月份存款大搬家涌入股市的现象已经发生,这是配置牛的基础。据统计,7月居民存款减少1.19万亿元,相对应的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这意味着1万多亿的居民存款从银行账户流入了证券保证金账户。我相信,这样的资金再配置的趋势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持续,牛市的热度仍然不减。只是随着越来越多散户的加入,市场的波动和震荡肯定会大幅提高。当然这并不改市场价值中枢继续抬升的趋势。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