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一群穿奇装异服的年轻人,说白了就是所谓的“亚B”。他们总觉得自己很特立独行,可仔细一看,发现其实分好几个阶层,每个阶层都在嫌弃另一个阶层,就跟流水线生产的一样。
最底层的是那些整天在抖音发“绝绝子”“真的会谢”的人。这群人大部分是中专生或者做服务员的,整天戴着五颜六色的假发,穿破洞裤配狗链子。他们其实挺矛盾的,一边喊着“亚B是污名化称呼”,一边看见别人叫自己亚B还会偷着乐。最搞笑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听的歌很另类,其实那些rapper在短视频里天天露脸,早就是流量网红了。
往上一点的是大学生里的亚B。女生居多,总喜欢发“我是主人,你是我的小狗”这种朋友圈文案。穿着夸张眼影配洛丽塔裙子,说自己追求Y2K或者蒸汽波风格,其实也就是换个滤镜拍拍照。她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亚文化,结果毕业一上班就立刻换回正经衣服,好像从来没玩过亚文化似的。
再往上是那些白天上班晚上玩亚文化的打工族。比如在深圳写字楼加班的人,晚上跑到油罐CLUB蹦迪;在上海的白领下了班就往DADA夜店跑。这些人懂点亚文化的历史,知道Queen乐队是谁,也会买New Rock这种牌子的鞋。但他们白天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只是用晚上这点时间装个叛逆,说白了就是想逃离996的生活。
最上面那层是留过学的富二代。这批人基本家境不错,住在伦敦东京这些大城市,回国后要么做独立设计师,要么开工作室。他们穿的都是Vivienne Westwood这种高价品牌,说起KAWS就一脸嫌弃,觉得太low了。有人说他们是“虚无の亚”,因为其实他们玩的亚文化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纯粹是为了装艺术、装小众。
有意思的是,这群富二代和打工族的鄙视链最深。打工族觉得富二代玩的都是钱能买到的东西,不算真亚文化;富二代又觉得打工族穿得再夸张也摆脱不了打工人的身份。但更荒谬的是,他们嘴上说着反叛主流,实际都在给资本打工——夜店消费、买限量款、交学费留学,哪样离得开钱?
还有那些自称“创造の亚B”的人,说是在定义亚文化。可仔细看他们做的东西,不过是在已有的亚文化符号上改改颜色、加个logo,根本没新东西。就跟以前非主流贴纸一样,过两年说不定又被新潮玩意儿取代。
我一个朋友以前帮人写艺术留学作品集,发现很多人所谓的“艺术灵感”其实就是把亚文化符号拼在一起,再编个虚无缥缈的故事。说白了,他们玩的亚文化早被商家看透了,开个亚文化快闪店就能收割一波。
最讽刺的是,现在连政府都在管这事。你看抖音限流那些非主流内容,结果亚B们换个平台继续玩,还是那个样子。
其实仔细想想,所有自称亚文化的人,不都是想找个身份标签吗?以前非主流用双马尾,现在换成朋克鞋和荧光色头发,本质都是怕自己被同龄人淹没。可问题是,当所有人都在追求“独特”,独特本身不就变成另一种主流了吗?
就像我认识一个亚B,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穿破洞裤去蹦迪,但问他朋克运动的历史,他一脸懵。这种分裂的生活,说到底不就是用亚文化给自己找个情绪出口?可出口之后呢?第二天还是要继续当社畜啊。
现在满大街都是亚文化元素,潮牌卖狗牌项链,奶茶店用蒸汽波风格包装,连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Y2K。当亚文化变成商品,那些鄙视链里的“高级玩家”,不也是在给商家送钱吗?
说到底,玩亚文化的人自己心里都清楚:所谓的反叛,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跟风;所谓的特立独行,不过是怕被人群吞没的恐慌。就像我同事说的:“我穿得再夸张,还不是每天准时打卡?真要造反早就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