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的“十二日战争”里,以色列空军的F-35I冲在最前面,负责攻破伊朗的防空系统,同时引导F-15I进入战区。这让外界第一次明显看到,目前全球主流的防空体系对非隐身战斗机几乎没有太大防御效果,尤其面对五代机时表现得很不理想。经过两个多月的风起云涌,和F-35所带来的威胁一样,朝鲜也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他们研发出带有反隐身特性的最新一代防空导弹,并成功完成了测试。
▲朝鲜明确意识到F-35带来的威胁
美国在韩国部署F-35的时间其实挺早的,甚至比韩国自己装备F-35还早。到了8月23日,美国空军又宣布会临时把一批F-35A派过去韩国,目的就是配合F-35B、F-15K这些战斗机,一起搞大规模的空中联合演习。在F-35I刚刚开始展现实力的阶段,这明显就是在威慑。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朝鲜其实没有什么有效的防空体系能应对F-35。在战机方面,朝鲜空军的装备水平差得不能再差,几乎没什么用。至于地空导弹,倒是有所进步,不过在新导弹还没经过测试之前,也不能说已经有多先进。
▲美韩联合出动的F-35机群,整体的威慑效果相当强。
和中国一样,朝鲜的防空导弹也起源于苏联的S-75(北约代号SA-2),经过本地仿制和改进,发展出了最早的“闪电-1”。美国认为“闪电-1”与S-75的技术几乎没有差别,因此不特别区分,统一用SA-2来称呼。后来,朝鲜又取得了SA-3、SA-5(也就是著名的S-200)等防空系统,其中SA-5被赋予了“闪电-4”的自主标记,理论最大射程达250千米。据说在苏联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曾击伤了在东北亚进行侦查的美国SR-71(破片杀伤)。因此,朝鲜一直把冷战后期才获得的两套“闪电-4”,视为宝贝,极少拿出来显示。
▲“闪电-4”一直被当作最后的杀手锏式战略武器,当作藏在箱底、极为重要的关键装备。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援助逐渐停止,朝鲜不得不自主研发防空系统,第一款就是“闪电-5”。从2011年起,这款导弹经过多次试射,其性能被认为差不多达到了早期S-300的水平(最大射程大约100千米),推测可能借鉴了其他国家采购的S-300设计。2020年10月的阅兵中,出现一款类似S-400的升级型号,韩国把它称为“闪电-6”,后来才知道,朝鲜专门给它编号,其实名叫“流星-1”。这套防空系统设计更先进,配备齐全,从外观来看,应该已经达到S-300后期型号的水平,不过雷达性能和导弹射程略低一些(射程大约150千米)。
S-300的出口量非常大,想要仿制一些型号其实并不太困难。
虽然不知道这些装备的真正性能到什么程度,但至少把地空导弹系统的架构搭建起来了。不过,受限于技术水平,它们都不具备反隐身能力,根本应对不了F-35。最终,刚完成测试的“流星-1”改进型号(也有人叫“流星-2”)就应运而生。从现场资料看,新导弹的整体布局挺简洁,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和制导精度都还不错,而且交战距离也大大扩大了,估计很快就能批量生产。从技术角度看,用它们应对巡航导弹和非隐身战斗机没啥问题,但面对F-35,效果可能还是不太理想。
▲F-35对于一些国家来说,确实是难以抵挡的存在。
在打造反隐身防空系统方面,核心设备的整体升级比发展隐身战斗机更为关键。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中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美国自己也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水平明显落后于中国。朝鲜此次新导弹测试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用一款武器来对抗F-35,而是证明他们掌握了部分反隐身体系的技术,未来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明确,只需坚持走下去就行。
▲这款新导弹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的性能表现。
大约在三十多年前,国内面对红旗-9发展缓慢,借助引进S-300的战略机遇,完成了技术整合,打造出后来令人瞩目的国产防空系统。现在,朝鲜也利用俄乌冲突的契机,从俄罗斯获取了大量军事技术,走上了一条类似的道路。未来会走多远,最终还是得看他们自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