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这则新闻,你会和我一样好奇:一个曾经年亏损高达1.78亿元的汽车零件公司,怎么突然就混成了年入186亿的光伏大佬?资本市场冷风瑟瑟时,它偏偏IPO大旗高举,还成了首家深圳、香港两地上市的国产光伏企业,打破了行业的“寒冬魔咒”。是不是听起来就有点像隔壁小明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的故事?但别急,这里面的门道,远不是“天降好运”四个字能解释清楚的。要想搞懂其中玄机,还得一起捋一捋钧达股份后发先至的冷门路线图,看看这家伙靠什么逆袭突围,杀出一条血路。
一开始,钧达股份并没想着搞什么高大上的新能源赛道。人家原本本本分分造汽车内外饰,2017年好歹混上了A股,结果赶上大环境变天。话说汽车行业那几年,怎么说呢,有点像“老年迪厅”——表面上还有几分热闹,实则都在原地磨蹭,公司主业利润三年连着下滑到地心以下。亏损那是实打实的,账上数字一天天瘦,气氛差得直冒冷气。这时候你要是董事长,是不是也得头皮发紧,绷出高血压?
2019年,关键人物陆小红上台。其实,人家不光换了“司令”,还有个新的操盘手郑洪伟加盟。这位可是资本市场老江湖,曾混过森马服饰、日播时尚圈子,玩并购那叫一个溜。放眼市场,医疗器械、生物制药这些方向都瞄过——说白了,咱们钧达也试图薅风口的羊毛嘛。无奈每个赛道都挤破脑壳,真的想一想,哪有那么多“稳赚不赔”的买卖。直到2020年,一句“双碳目标”让光伏产业直接被打了鸡血,谁都明白那是国家队主推的新世界。此时此刻,机会好像被钧达股份撞了个满怀。
到了2021-2022年,钧达股份“下重注”:直接把圈内厉害的捷泰科技收入囊中,先来51%,再干脆补齐剩下的49%。算起来,这个操作对公司净资产就是超大号“梭哈”——家底才10.58亿,收购得掏14.34亿。这不是解散家产拼一把么!你光看数字就能脑补出那个会议室里的咬牙切齿,还有大伙背后默默点烟的姿势。钱不够?贷款、股权转让统统搞起来,这要是砸锅了,公司妥妥成段子里的“史诗级反面教材”。
但咱们都知道,这种极限操作要么成神,要么成魔。事实是,钧达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甜头。2022年,利润直接从负数飙回7.16亿,营收更是蹿到百亿大关,涨幅达到五百多个点。到了2023年,年收入已经186亿左右,净利润8.15亿,周围同行还在“严冬”里冻得瑟瑟发抖,这边已经把羽绒服脱了,准备狂奔。
你以为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天真。进入光伏赛道不是谁都能称王称霸的。别忘了,这行就是“卷王赛”。头部公司动辄三五百亿popping(扩产能不是开玩笑的),纷纷ALL IN搞一体化。按说,这才是主流生存法则,大家都在比谁家壁炉炭烧得旺。
可钧达竟然唱反调——啥一体化,咱不玩。扩产,不好意思,咱保持冷静。内部会议据说枪炮声隆隆,投资人跟股东磨破嘴皮子,都盯着多开几条产线让利润飞起来。可管理层摇头,一个字:忍。为啥?很简单,钧达的体量没法和巨头们掰手腕。搞一体化分散资源,说得漂亮点叫“多元化”,难听点,那是把自己拆成五六个版本的“小马哥”,最后哪项都玩不转,掉链子。尤其还是光伏电池这个护城河最深地方,你资源不聚集,分分钟被技术封杀。
更重要的是,组件赛道是老客户的地盘了——你要自家也往下游走,搞不好就直接站在客户对立面。想用自家拳头招呼自己的衣食父母?想都别想。所有人往东走,你偏朝西,许多人觉得这岂不是逆天。但事实证明,钧达的“反向操作”居然就撑出条命。
还没完。光伏风口这几年也不是铁板一块。到2023年,产能过剩的信号凉意扑面。数据告诉我们,全球组建产能飙到1000GW,但需求远没跟上,打五折都悬。就像是朋友圈里大家都种菜,忽然萝卜白菜烂大街。钧达却看清楚了门道:国内卷技术,卷价格,海外才是真正的新大陆。印度、土耳其、美国这些新贵,一个个自家团建刚起步,想上产能却还不打算在电池环节恶补短板——这个复杂程度和搭乐高不一样,真不是随手就能堆起来的。他们恨不得和中国电池公司结对子,把技术、产能外包过来。
讲道理,机会要靠眼光,更靠手脚快。钧达管理层在展会上被海外客户围着打转,直接变成了女团追星的场景。客户上门找你采购,澳大利亚的,东南亚的,美国的,扯着大旗喊着需要电池。公司二话不说,一顿操作,转岗招聘,打造专门的海外销售团队。服务呢,从头做到尾,技术支持、安装适配,一个都不少。最过瘾的,还不是“全包套餐”,而是比行业朋友们早了足足半年出海。国内同行都还在磨蹭,这边已经划着小船漂洋过海。
结果也不用多说,钧达股份的出海业务“从0到1”飞跃,2023年上半年的时候海外销售占比只不过4.18%,2025年已经飙升到50%以上。这波操作行云流水,直接“高歌猛进”。到了现在,公司干脆不投国内新产能,专攻海外布局。敢砍国内大本营,转身搞全球,这胆子,多少老企业看得一愣一愣。说钧达是光伏圈的“狠人”,真没夸张。
再往后看,钧达股份的算盘更打得精。光伏这行越卷越细,本地化是条大路子。郑洪伟判断,未来5年,海外市场自建工厂会是刚需,公司也果断入局,在土耳其、阿曼这些招手的新兴市场和当地企业搞合资建厂。这一动,还得靠真金白银来支撑。所以,港交所上市成了关键。有人问,为什么不等行情转暖再IPO?但你想啊,等春天来,都开跑了,哪还有“时间差优势”送上门来。就在同行还想着怎么熬过亏损和技术换代,钧达已经冲上A+H双上市,把融资渠道和公司国际形象一步拉满。
看到这里,如果你心里还觉得“运气”是主角,那可大错特错。钧达股份的玩法,就是行业里“反向思维”的极致范本:别人跑马圈地,他冷静收缩。同行狠搞一体化,他严守核心技术。国内产能过剩时,他瞄准海外蓝海。卖方思维、买方市场,完全换着脑袋玩。说白了,就是逆流而上的持久战,外人没点定力,根本不敢这样搞。
被动转型、极限豪赌、冷静选择放弃冗余扩张、激进出海提前抢占新生地盘,本地化生产、借助资本扬帆……整个操作链条,每一步都有血有泪,也有赌徒精神,但靠的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刀锋上的理智。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亏损低谷、重压转型的老企业,才懂这种破釜沉舟的自救背后,是一次次“头悬梁、锥刺股”的现实选择。不搏一搏,根本没机会站到悬崖之上。
写到这,你可能会想,钧达的路能不能被更多企业复制?实话讲,难。这不是“看谁快一步”的游戏,而是拼视野、拼耐心、还要点儿狠劲——失误的成本太高,普通公司光胆子大还真不够,没那点气魄很容易在大风大浪中翻船。至于未来会不会有下一个“钧达股份”,只能说,现实比小说更疯狂,起点未必决定终点,活着的和死掉的差别,就埋在了每一次看似“反常”的抉择里。
说说你怎么看:“买反向,永远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你干过吗?你觉得现在光伏行业还有哪些“逆操作”,也能“闷声发财”?留言聊聊呗,咱一起侃侃行业那些门道和野路子。
(所有数据和案例出处请见新浪财经2025-09-16相关新闻)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