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相声,如何让观众“看的进去、听的进去”

发布日期:2025-07-26 07:50:44|点击次数:90

一直有很多朋友留言或私信,问我一些关于相声演员的看法,首先感谢大家的厚爱,我不是业内,也不是专家、学者,也算不上爱好者、曲艺迷,确实没资格评头论足。也不喜欢对“人”进行评论。

但我很想结合以往做传统媒体的经验,想跟大家聊聊相声如何“看的进去、听的进去”,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拍砖。

大家都熟悉“相声讲究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但这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基本功,是演员自己要修的“内”,而相声作为视听综合艺术,还要考虑很多外在因素。要满足舞台效果、观众的欣赏需求,都是有一些客观规律的,我将“相声表演”拆解为“相、声、表、演”来解读相声艺术的评判标准,我们来辩证一下这个观点:

相: 相貌、面相、肢体语言、舞台形象、神态表情。

声: 嗓音、发音、吐字归韵、语气语调、节奏韵律。

表: 表达、表述、语言组织、逻辑清晰度、叙述能力、人物模仿(语言层面)。

演: 演绎、展示、人物塑造、动作神态、情景再现、舞台调度、整体表现力等。

“相”:舞台形象与视觉魅力 (卖相是核心)

“喜相”与观众缘:我个人认为“相儿”是最重要的,一个相声演员,如果长得跟个屠夫似的,一脸的凶相,是很难让观众接受的,而一个长得讨喜的演员,哪怕不会贯口,也照样有票房。

(这老几位,哪位不是自带喜感?)

马三立: 又高又瘦,眯缝眼儿、扇风耳儿,甚至有点“蔫坏”相。但他恰恰将这种“怪相”发挥到极致,配合慢条斯理的语调和独特的肢体(比如缩脖子、眯眼扮猴),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喜剧反差,观众看他本身就乐。这是“怪相”的最佳代表。

岳云鹏: “贱萌”是其标志性“卖相”。通过标志性的“捂嘴笑”、“无辜瞪眼”、“扭捏作态”,成功塑造了“又贱又可爱”的形象,这种视觉符号本身就能触发笑声(尤其配合“我的天呐”等台词)。

“卖萌/卖惨”:

郭德纲早期塑造的“我”字系列角色: 均以“小人物、倒霉蛋,还有点无赖”的形象出现,通过无奈的表情、夸张的窘态(如擦汗、跺脚)、略显“窝囊”的肢体语言,成功塑造出让观众既觉得好笑又带点同情的“可怜相”。

“卖惨”: 演员通过夸张的哭丧脸、捶胸顿足、假装抹泪等动作,配合诉苦的台词,刻意营造“惨状”,目的是制造强烈的喜剧反差,郭德纲、于谦在《西征梦》《我是黑社会》等段子中对此运用炉火纯青。

视觉造型的辅助:

发型/胡须: 郭德纲之所以成为郭德纲,我个人认为,他的发型的改变是起关键作用的(大概在2004年剃了桃心)。而于谦标志性的烫发和偶尔的“卷毛”造型,本身就带有喜感,与他“捧哏巨匠”的身份形成有趣映衬。

服装: 大褂的颜色、质地(绸缎显富贵,布衣显朴素)能暗示角色身份或风格。郭德纲早期穿颜色鲜艳的大褂配合夸张表演,也是一种视觉冲击。

“声”:嗓音条件与运用技巧 (声音是武器)

独特嗓音的化腐朽为神奇:

刘宝瑞 (单口大王): 刘宝瑞的声音非常独特,这种被贬称为“阴阳嗓”的声线,却被他扬长避短的成为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这正是他的标志和魅力所在。

评话化融合: 他将这种独特嗓音与评书的叙事技巧完美融合。他的声音自带一种沧桑感和市井气息,特别适合讲述民间故事、世态炎凉。他善于运用气口、顿挫,让声音充满磁性,把“缺点”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特点”和“辨识度”。

塑造人物: 用不同的音色、语速、节奏区分人物,即使嗓音条件特殊,也能让听众清晰分辨角色。

嗓音技巧的极致运用:

马三立的“蔫儿坏嗓”: 声音不高亢,甚至有些低沉、慢悠悠、略带“絮叨”。但他精准掌控语速、停顿(尤其是关键包袱前的“大停顿”)和微妙的语气变化(如假装无辜、暗含讽刺),让这“蔫儿嗓”产生了巨大的喜剧张力。

侯宝林的“清亮透澈嗓”: 嗓音条件极佳,字正腔圆,吐字如珠落玉盘。他擅长运用声音的韵律美,即使是学唱戏曲、方言,也讲究韵味和美感,体现了相声“雅”的一面。

发音吐字的硬功夫(炫技):

贯口活: 《报菜名》、《地理图》等,是对“声”的终极考验。要求演员气息绵长、吐字清晰、节奏铿锵、快而不乱、字字入耳。李伯祥、马志明等都是此中翘楚。

倒口: 郭荣启学的山东话、侯宝林学上海话等等,不仅像,更抓住该方言/口音的神韵和节奏感,这是“声”的技巧体现。

“表”:表达、表述与表情 (语言与神情的艺术)

表达与表述:

逻辑清晰、引人入胜: 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通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推销话术,把一个虚构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荒诞中见功力,全靠“表”的叙述能力。

生动描绘、画面感强: 马三立塑造的张二伯、马志明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等等,用极其生动夸张的语言细节,让观众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甚至荒诞的画面,这是“表”的魔力。

符合角色身份、性格的语言:

捧哏的“嗯啊这是”、“别挨骂了”、“去你的吧”等固定台词,要塞得自然、适时。

逗哏塑造各种角色时,语言风格(夸张、怯懦、油滑)必须与角色高度契合。

表情:

眼神戏: 这是“表”的灵魂!于谦作为捧哏,其“一脸无辜”、“生无可恋”、“恍然大悟”、“嫌弃鄙夷”的眼神变化,无需多言就能精准传递情绪,制造笑料(如配合郭德纲的“黑”)。

面部表情: 马三立的“一脸正经说胡话”的“蔫坏”表情;侯宝林学唱时投入陶醉的神态;郭德纲的“坏笑”、“佯怒”; 岳云鹏的“贱笑”、“委屈脸”等等,这些表情都是塑造角色、强化包袱、感染观众的直接手段。

表情与语言的配合: “表”情需要服务于“表”达。说悲伤的话配悲伤表情(哪怕是假装的),说得意的话配眉飞色舞,说反讽的话配意味深长的眼神,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演”:肢体演绎与舞台呈现 (动起来才鲜活)

肢体语言的不可或缺:

没有肢体?想象一下: 如果《关公战秦琼》里侯宝林没有模仿“苏秦背剑”、 “张飞骗马”的架势;如果《练气功》的底儿,马三立没有躺在台上,这些段子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肢体是相声“动”的灵魂。

肢体语言的丰富功能:

辅助叙事: 用手比划大小高低远近,用身体模仿动物或物体形态(如学醉汉摇晃、学汽车颠簸)。

塑造人物: 模仿角色的典型动作(如学老头驼背走路、学小孩蹦跳、学官员踱步)。

制造笑料: 夸张的肢体动作本身就能产生喜剧效果(如突然摔倒、夸张的害怕发抖、模仿鸵鸟)。

强化情绪: 拍桌子表示愤怒/激动,摊手表示无奈,跺脚表示着急,搓手表示谄媚、不安。

舞台调度与互动: 捧逗之间的站位、距离变化(走近说悄悄话、躲远表示害怕)、身体的互动(推搡、拉扯),都是“演”的一部分,体现角色关系和剧情发展。

借鉴、学习相关艺术:

电影、话剧、小品、二人转等表演艺术形式,为相声的“演”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借鉴不应生搬硬套,而是“相声化”的吸收与转化,目的是为了增强表现力、丰富人物、深化情境、提升舞台感染力。 借鉴的核心在于“化”。无论吸收哪种艺术形式的优点,都必须服务于相声“说”的核心,符合相声的节奏和美学风格,不能喧宾夺主变成“相声剧”或“小品化相声”。成功的借鉴是让观众感受到表演更丰富、更精彩了,但依然清晰地认识到:这是相声。

“相声表演”的终极目标与观众体验层次:

相声艺术的生命力,最终凝结于 “打动观众” 这一核心。成功的表演,通过精湛的 “相、声、表、演” 综合呈现,在观众心中层层递进,实现三重境界:

让观众欣赏 (理解与认同):

欣赏台上演员清晰表达的观点、讲述的故事、展现的逻辑。

认同演员塑造的角色、营造的情境、传递的智慧或讽刺。

(这依赖于“表”的清晰叙述、“演”的生动呈现、“相”的代入感、“声”的准确传达)

让观众喜欢 (情感共鸣与愉悦):

被演员的幽默逗得开怀大笑(逗乐)。

被演员的可爱、萌态、憨厚或独特魅力所吸引(可爱)。

沉浸在表演带来的轻松、愉悦、会心一笑的情绪氛围中。

(这依托于“相”的喜感/萌态、“表”的幽默表达与表情、“演”的生动互动、“声”的节奏与包袱设计)

让观众崇拜 (技艺震撼与心悦诚服):

为演员展现的超凡技艺所折服。

“炫技”的震撼: 如行云流水、气贯长虹的贯口,惟妙惟肖、神形兼备的方言倒口(“学”的体现)。

“特长”的惊艳: 如韵味十足、堪比专业的学唱(戏曲、歌曲),精妙绝伦的口技模仿,或独特的嗓音运用与节奏把控。

由衷赞叹演员深厚的基本功和艺术造诣,心生敬佩与向往。

(这集中体现于“声”的极致技巧(贯口、倒口、学唱)、“演”的深厚功力和舞台掌控力,是“相、声、表、演”融会贯通后达到的巅峰展现)

总结:

相声的魅力,正在于它通过 “相、声、表、演” 四维一体的艺术手段,从 理性认知(欣赏) 到 情感共鸣(喜欢),最终抵达 技艺叹服(崇拜) 的完整观众体验闭环。它不仅是逗笑的艺术,更是语言、表演、节奏、形象高度融合的智慧结晶。当演员在台上挥洒自如,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观众欣赏其观点、喜爱其表演、崇拜其技艺时,相声这门古老艺术便在笑声与掌声中,完成了它最动人、最圆满的呈现——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享受与心灵共振。

(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