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有一个数据让无数人瞠目结舌:俄罗斯女性数量比男性多出了约1000万。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夸张。可是让人迷惑的是,在这样“女多男少”的国家,许多退役女兵,哪怕是气质出众、实力强劲的那种,依然很难出嫁。你有没有奇怪,这群曾经在战场上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女性,为啥到了婚恋市场,却成了“剩女”?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我们一起来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有人说,俄罗斯女兵不好嫁,那是因为她们“太强势”;有人反驳,明明俄罗斯男人少,咋还挑三拣四?赞同的、反对的,吵得热火朝天。你要是去俄罗斯公园随便问问,随处可见的独身女兵和苦恼家属,她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问题都一样:为什么曾经手持钢枪、保家卫国的她们,偏偏在婚姻这道“关卡”前堵了车?这里面可不是一句“女强人难嫁”能解释的。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症结?留一手,咱接着往下看。
时间倒回到1941年6月22日。那天一早,纳粹德国打破互不侵犯条约,狠狠敲开了苏联的大门,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全民动员令一出,数量巨大的男人奔赴前线,多数一去不复返。快进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数据摆在那里——苏联损失了约27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正值壮年的男性。人口普查一出,大家傻眼了,有的地区二三十岁的姑娘是同龄小伙的三倍还多。战争就是这样,直接把男女比例给打残了。
战后几十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这一阵子“男少女多”的尴尬局面。新到21世纪,俄罗斯男女差距又拉大了:女性比男性多约1000万。主要原因不是别的,还是男人寿命低,酒喝得多,命短,有些女人中年丧偶,成了寡妇。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是俄罗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比例失衡搞得社会上女多男少,理论上女性应该有主动权、容易脱单,可现实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一块块洋葱皮剥开,原来真相还不少。
而普通俄罗斯人怎么想?大街小巷,倒也没人觉得手里攥着女朋友名单就是胜利。相反,退役女兵相亲多次碰壁,家长催得头疼,总有人回家自嘲一句:“有没有人要不是看脸,是看习惯。”
眼见这事闹大,似乎发展到瓶颈了。有人说:“女兵独立能干,又受过训练,难道男人还嫌她们不好?”表面上,好像事情能过去了,毕竟男女失衡,理论上“剩女”不该多。
可冷静想一想,实际并非“铁板一块”。传统观念让不少男人对“过于独立和强势”的女人敬而远之。虽然社会大环境喊着“男女平等”,可潜意识里,大家还是更习惯“贤妻良母、温柔体贴”的女性形象。
退役女兵习惯了军令如山,说一不二,动作利索、嗓门大、说话快,跟老百姓不一个画风。有些男性遇到这样的女性,打心里觉得“难以驾驭”;有些家长更是直言:“找老婆不能找将军,不然家里地震。”
有勇气直面的女兵,多数也不得不在婚姻市场上面对“你是不是太强势?你还喝酒吗?”的质疑。市场给她们的空间有限,她们自己也挺无奈。
让人意外的是,男女比例问题还不是唯一的难关。战争留下的问题只是一环,更大的难题其实藏在日常生活习惯里。
冬季的俄罗斯,气温往往掉到零下二三十度,屋外风刀雪剑,家里如果没有一杯伏特加陪着,那生活简直就没法过。这不是段子,是真正刻在骨子里的饮酒文化。打仗的时候,喝酒能壮胆、解闷;退役了,很多女兵发现离开酒就难受,慢慢成了日常“搭子”。
谁家有人酗酒?基本都知道这会给健康带来多大威胁。问题是俄国人对饮酒本来就宽容,但对女人酗酒的容忍度很低。在婚恋市场上,女兵被人贴上“嗜酒如命”的标签,男人躲着走。久而久之,健康受损,怀孕难上加难,一边是“女多男少”的现实,一边是“女兵不好嫁”的矛盾,这事儿越发不可收拾。
前面提到的“女兵有性格、有能力”,到这个节点就突然卡壳了。原来,婚嫁难的问题,一半是外部观念压力,一半是身体健康障碍,一半是社会习惯,三重夹击,换谁也头大。
有些人觉得,这事是不是慢慢就过去了?毕竟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独立女性受到尊重,政府还专门给退役女兵开设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提供康复项目。看上去局势在变好,可事实并非如此美好。
酗酒这道坎,谁劝都没用。如果没钱、缺心理医生、靠自控又坚持不下来,戒酒比登天还难。有的女兵尝试戒酒,反反复复情绪失控,身边人也开始退缩,婚姻市场的机会越来越窄,反而和家人的关系紧张了。
分歧越来越深。女兵可以挺立不屈,家长却想要外孙子;男人喜欢温柔,现实生活压力又需要“坚强自主”的女人帮忙。社会上“独立女性难嫁”的惯性思维一次次被强化,反而在心理上让退役女兵信心更不足,越想突破,越被排斥得远。眼看外部环境好像在往前走,实际上内部矛盾悄悄加深,冰山下的暗流愈发汹涌。
说到底,俄罗斯退役女兵难嫁的问题,真不是一句“性格强还是喝点酒”就能全盘否定的。有人说,女兵自力更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认可。可偏偏现实生活怎么就是不配合?难不成,现在的社会新风,只有喊口号管用,真到关键场合,咱还是得看“顺从”?
你还真别以为俄罗斯退役女兵不好嫁这个事,是她们“有问题”。要我说,这结论实在太厉害:一个国家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理论上女的挑花了眼,可实际上,能让退役女兵归属家庭、当个安心太太,居然比考军校还难。
你看,讲平等讲一百年,喝酒喝一辈子,捉摸来捉摸去,身体健康、社会期望、亲情压力三座大山谁都搬不动。嘴上全是尊重,行动上就没人买单。照这样说下去,那还不如全体变回温柔内向才算“进步”;敢于担当、勇敢独立的女性,倒成了社会的“另类”。
有人还夸呢,这不是体现社会多元包容吗?得了吧,真包容,就不会有那么多姑娘独守空闺,有的甚至在心理疏导中慢慢耗尽了热情。结论就一句话:会当兵还得会扮“小女人”才值得被爱,这标准用得可真妙。
最后想抛个问题给你:俄罗斯女兵那么优秀,难道因为她们太有个性,太能独立,所以只能一个人面对严寒和孤独?还是说,男士们喜欢温柔顺从,反而让最该被尊重的那群女性失落?说到底,是社会不够包容,还是我们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观念里转圈圈?你觉得,是谁在婚姻里该让步,谁又是真正的“剩下”?欢迎各位留言说说你的想法,这世界,正等你的声音。
(:赵小华.《试析俄罗斯酗酒问题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西伯利亚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