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提6个条件就回大陆,毛主席竟全盘接受,可惜了!
谁能想到,在台海两岸炮火声渐稀的岁月里,斗了一辈子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位老人,竟然真的有机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回家”的事。
这事儿,就发生在1965年。那会儿的国际局势,那叫一个风云变幻。美国佬的腿,深深陷在了越南的泥潭里,焦头烂额,实在是没多余的精力来罩着台湾那个“小兄弟”了。
另一头,咱们和苏联老大哥也掰了,关系闹得很僵。这种腹背受敌的感觉,让北京的领袖们觉得,是时候该处理一下家里自己的事了。
而孤悬海外的蒋介石呢?他在岛上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天天高喊着“反攻大陆”,可他自个儿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也就是个口号,喊给手下人听听,给自己壮壮胆罢了。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梦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真实。
眼瞅着自己一天天老去,故土难归,蒋介石心里头那个愁啊,真是五味杂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关键人物,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人叫曹聚仁。
说起曹聚仁,那可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身份上是个自由撰稿人,是个文化人。这种中立的身份,让他成了两岸之间传递消息最合适的人选。更妙的是,他跟两边高层都说得上话。
他跟蒋经国是老相识,当年在赣南的时候,两人私交就不错。而在大陆这边,他跟陈毅元帅他们也是旧友,还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见。你说,除了他,还能找谁来办这件天大的事?
于是,在1965年的7月,曹聚仁揣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从香港飞到了台北。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政治“外科医生”,准备为两岸这道几十年的伤口,进行一次缝合手术。
在日月潭的涵碧楼,曹聚仁见到了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一番密谈下来,蒋介石终于松了口,托他带话给北京,并且开出了自己的六个条件。
这六个条件,说白了,就是老蒋为自己和手下那帮兄弟们安排的“后路”。具体来说,大概是这么几条:蒋介石继续当国民党总裁,台湾回归后,蒋经国当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了外交和军事,其他都自己管,并且这个高度自治的状态,至少保证20年。国民党的军队不往大陆调,大陆的军队也不来台湾。还有,不在台湾搞那些“红色改造”,并且中央财政不收台湾的税。
老实讲,这几个条件,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这哪是回归,分明就是想搞个“国中之国”嘛。
曹聚仁心里也打鼓,带着这份清单飞回北京,把情况原原本本地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做了汇报。
所有人都以为,这事儿肯定得黄。没想到,毛主席听完,抽了口烟,缓缓地吐出烟圈,一挥手,说:“我同意!”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让周总理进一步细化了这个方案,形成了后来著名的“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而“四目”,基本上就是把蒋介石的条件,用更官方、更全面的语言给肯定了下来,甚至还额外加了一条:台湾地方财政不足时,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
这还不算完,毛主席还私人给蒋介石捎了句话,说将来他可以回浙江奉化的溪口老家居住,给他保留祖宅。
这气魄,这胸襟,一下子就把格局打开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治谈判,而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恩怨的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统一,个人的名位、一时的得失,都可以放在一边。
消息传回台湾,蒋介石父子俩据说彻夜未眠。回归的大门,似乎就在眼前了,触手可及。
可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总有那么些不希望中国好的人,跳了出来。
美国人不知从哪儿听到了风声,一下子就急了。台湾要是回归了,他们苦心经营的“第一岛链”不就断了个大口子?这怎么行!
于是,各种威逼利诱就来了。一会儿说要增加军事援助,给台湾换上最新的飞机大炮;一会儿又派来高官,明里暗里地敲打蒋介石,让他别“犯糊涂”。
老蒋这个人,一辈子都在跟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的心思摸得门儿清。他知道,自己能在台湾立足,靠的就是美国人的支持。现在美国人把脸一沉,他心里那杆秤,又开始摇摆不定了。
一边是魂牵梦萦的故土,是落叶归根的渴望;另一边是现实的政治利益和美国的压力。最终,蒋介石的私心和犹豫,还是占了上风。他选择了沉默,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眼睁睁地溜走了。
时光一晃又是十年。到了1975年,中美关系已经破冰,国际形势又变了。被美国“抛弃”的蒋介石,再次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危机。他再一次想起了和谈这条路,甚至主动通过渠道,向毛主席发出了访问台湾的邀请。
这一次,他的态度显得更为急切。
只可惜,英雄总有迟暮时。邀请发出没多久,蒋介石的身体就垮了,在当年的4月5日病逝。一年多以后,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两位隔海相望、争斗了一生的对手,最终还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那场未竟的“回家”之旅,也成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遗憾。
回过头来看这段往事,我总觉得,历史的进程,有时候充满了偶然,但背后又有其必然。那次和谈虽然失败了,但它就像是在冰封的海峡上,凿开了一道裂缝。它证明了,无论政治分歧有多大,血脉里那份对于“大一统”的认同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去的。那份想回家的心,是真的。可惜,终究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