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个月泡在学术会议里,我快变成“纪要整理机”了——每周两场线上讲座、一次实验室例会,录完音得逐句听,生怕漏掉“某某方法准确率提升20%”这种关键信息,每次整理都要耗1-2小时,有时候听着听着还会走神,回头再翻录音又得重来,简直是恶性循环。上周实验室师姐看我熬得眼睛通红,甩给我一个链接:“试试听脑AI,我现在组会纪要都靠它,省了超多时间。”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下载了APP。刚开始用的时候,我特别警惕——学术会议里全是“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这种专业术语,普通语音转文字工具常把“Transformer”转成“传输器”,要是听脑AI也犯这毛病,那我还得返工,岂不是更麻烦?结果第一次试就让我改观了:上周参加一个关于“视觉Transformer轻量化”的讲座,讲者提到“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深度可分离卷积),听脑AI居然准确识别了,甚至把讲者提到的“计算量降低60%”“准确率保持在Top-1 75%”这些数据都标成了重点,放在“实验结果”板块里。我后来问客服才知道,它内置了一个学术语料库,覆盖了计算机、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词汇,还能根据用户输入的自定义词库优化,比如我把实验室常用的“特征金字塔网络”加进去之后,再也没出现过错误。
更让我意外的是,它不是单纯把语音转成文字,而是会“理解”会议结构。比如实验室例会,老师先讲“本周研究进展”,再跟我们讨论“现有方法的问题”,最后布置“下一步计划”,听脑AI会自动把这些内容分成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里提炼关键句:“张三:完成了数据集标注,共1000张图像”“李四:提出了一种新的损失函数,但训练时间过长”“下一步计划:下周完成模型迭代,周三汇报结果”。我之前整理纪要的时候,经常会把“问题讨论”和“下一步计划”混在一起,现在有了这个功能,纪要结构特别清晰,连老师都说“最近的纪要比之前有条理多了”。
还有实时转写功能,我一开始没当回事,直到上周参加一个紧急线上会议,没来得及提前录音频,就试着开了实时转写。没想到讲者刚说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跨模态检索的最新进展”,屏幕上就同步显示了文字,我一边听一边修改,把“跨模态”改成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多模态”,把讲者提到的“开源数据集”备注成“需要下载”,会议结束的时候,纪要已经差不多好了,导出Word文档发给老师,老师回复“不错,重点都抓住了”,我当时差点感动得哭出来——要是换以前,我得对着录音翻两个小时,现在10分钟就搞定了。
现在我用听脑AI快一个月了,慢慢摸索出一些技巧。比如个人用的话,一定要提前导入自定义词库,把自己研究方向的常用术语加进去,比如我做计算机视觉,就把“目标检测”“语义分割”“锚框”这些词都加了,准确率能提升到95%以上;开会的时候开实时转写,一边听一边修改,比如讲者说“嗯,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我就把“嗯”删掉,改成“后续讨论:XX问题”,这样结束的时候纪要已经很完善了,不用再花时间调整。团队用的话,建议设置统一的纪要模板,比如我们实验室把“研究进展”“问题讨论”“下一步计划”设为固定板块,这样每个人生成的纪要结构都一样,汇总的时候特别方便;还有共享词库,把实验室常用的术语都加进去,比如“我们实验室的方法”“XX数据集”,这样整个团队的转写效率都提升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有时候网络不好的时候,实时转写会有点延迟,比如讲者说完一句话,屏幕上要等个1-2秒才显示,但只要网络恢复了,就会自动同步,不影响整体使用;还有的时候会把一些口语化的表达转进来,比如“啊,这个问题我之前没考虑到”,需要手动删掉“啊”,不过比起手动整理,这点工作量根本不算什么。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整理纪要了,每周节省下来的2-3小时,我可以用来读文献、跑实验,甚至能抽时间陪女朋友逛个街。昨天我给做生物科研的朋友推荐了听脑AI,他说“我们实验室每周要开三次组会,整理纪要都快成我的副业了”,我就让他试试,结果他今天给我发消息:“太好用了!昨天的组会纪要,我用听脑AI生成之后,只改了几个专业术语,就发给老师了,老师都没挑出毛病。”
其实一开始我对AI整理学术纪要还有点怀疑,觉得“机器怎么能理解科研中的逻辑?”但用过之后才发现,它不是“理解”,而是“贴合”——贴合科研人员的需求,贴合学术会议的结构,贴合专业术语的使用习惯。现在我跟身边做科研的朋友都说:“要是你也被纪要整理搞得头疼,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能帮你把时间抢回来,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对了,还有个小技巧要分享:如果是学术会议组织者,建议提前把参会者的名单导入工具,这样转写的时候能自动识别发言者,纪要里会标注“王教授:跨模态检索的关键是对齐文本和图像特征”“李博士:现有方法的泛化能力不足”,这样发给参会者的时候,大家能清楚知道谁讲了什么,提升会议的满意度。我上个月帮学院组织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用了这个功能,会后参会者反馈“纪要很清晰,能快速找到自己关心的内容”,院长还夸我“组织能力提升了”,其实都是听脑AI的功劳。
总的来说,听脑AI不是“替代”我整理纪要,而是“帮我”把纪要整理得更好、更快。它让我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做科研中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思考问题、优化模型、写论文。如果你们也像我之前那样,被纪要整理搞得焦头烂额,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相信我,它会给你带来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