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坐35路公交,那感觉有点陌生——车厢里最熟悉的那抹制服身影没找着。跟司机师傅一打听才知道,“乘务管理员撤啦!”。哎呦喂,这让我有点纳闷了。再问问旁边常坐368路的老大爷,人家一拍大腿:“老早撤了!我那趟线早没人啦!”说实话,心里直犯嘀咕:这帮管理员在车上晃荡的,到底是干啥的?没看见干啥活计呀?咱不能干养活闲人吧?
这事儿吧,还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有心的乘客扒拉过,那些已经撤掉管理员的线路,像368、365、425、614、989、909、400这些,也不是瞎撤的。说白了,都是些客流看着不大凶、线路不算特别长的“省心线路”。可你看那54路、300快慢车、35、402、534、72、921、323、644这些线路上,蓝色制服还照样杵着呢!这说明什么?管理层眼睛毒着呢,哪儿人多活儿杂,哪儿就得留着人手!
你别看那些管理员平日里好像就戳着,仿佛“事儿妈闲的慌”。赶上挤成沙丁鱼罐头的早高峰,或者哪个喝大了的主儿在车上撒泼打诨试试?管理员一声喊、一句劝,那局面立马就能给摁住。公交公司的人私下也常说,这些小伙子“关键时刻能顶上来,是司机师傅的好帮手”。说白了,他们是公共空间的“润滑剂”和“稳定器”,是看得见的安全感。就像隔壁小区的王大爷说的:“咱不是说非要留人坐那儿,是怕碰上事儿的时候,连个能搭把手、吼一嗓子的人都没了不是?”
但是话说回来,科技也在悄没声儿地“抢饭碗”。手机支付刷得溜溜的,谁还带零钱?电子报站字正腔圆,提醒得比你亲妈都准时。以前管着的那些事儿——售票啦、报站啦、维持秩序啦,慢慢都被人工智能悄摸儿给接了过去。这潮流谁也拦不住。
所以,那些管理员的慢慢撤走,不能单说公交公司抠门儿了。这是多方面盘算的结果:客流稳不稳当,线路是不是安全,还有技术设备跟不跟得上,再加上精打细算的成本账。说白了,就是效率优先的选择。但公交公司能拍胸脯打包票吗?那些撤人的线路上,万一出了乱子,司机师傅一人分饰两角还够不够手?乘客的安全感会不会打个大折扣?这些问题,咱老百姓心里还真得悬着个小问号。
那些逐渐消失在车厢里的蓝色身影,承载了许多城市过客的共同记忆。他们提醒安全、搀扶老小、临时充当“活地图”的一刻,就是咱北京城烟火气与人情味儿最朴实的注脚。与其纠结“养活意义”,不如想想:当科技与效率的浪潮卷走了一个岗位,那些“可有可无”的人情温暖,是不是也能在升级的服务中,换个模样扎根下来?这事儿真得让琢磨琢磨!
当城市的引擎轰隆作响,车轮碾过的是效率的节拍,也难免带走些旧日温度。车厢里少了一抹蓝色,可别让那无声的守望也随风飘散。服务升级路上,别忘了给人心留个座儿。
爆点标题:公交管理员撤岗背后:效率与人情这道题北京咋算分?(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