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中超联赛天津津门虎与成都蓉城的对决,本应是绿茵场上的激情碰撞,却被看台上刺耳的谩骂声彻底撕裂。天津部分球迷,手持扩音设备,对成都蓉城球员韦世豪及其怀孕的妻子进行无底线的侮辱谩骂。这一幕,直接导致韦世豪情绪失控,冲向看台理论,被裁判出示黄牌。尽管随后他点球破门,却在补时阶段因一次危险动作染红离场,泪洒赛场。事件迅速发酵,涉事球迷被“人肉”,网络舆论的谴责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绝非一起孤立的球员情绪失控事件,而是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看台暴力”这一顽疾的集中爆发。它赤裸裸地揭示了中国足球在野蛮生长阶段所遗留的球迷文化弊病,其根源深植于对球迷文化建设的长期忽视,以及部分球迷在情绪管理与社会责任认知上的严重缺失。若不加以有效遏制,这种病态文化将如同癌细胞般,严重侵蚀联赛的商业根基与社会形象,最终让中国足球的未来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
看台上的极端行为,其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回溯至1985年的“5·19”事件,那场因世界杯预选赛失利引发的球迷骚乱,便已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无法回避的痛点,它预示着一种非理性情绪的萌芽。此后数十年间,这种暴力倾向与中国足球长期“唯成绩论”的心态、以及球迷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紧密相连。当球队表现不佳,失望与挫败感便异化为无差别的攻击欲望。更甚者,在流量至上的社交媒体时代,对球员、裁判的辱骂视频被精心剪辑,病毒式传播,甚至成为部分球迷博取眼球的“流量密码”。这种粗俗文化的蔓延,导致越界行为不断上演,不仅对球员身心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更直接劝退了潜在的新球迷,阻碍了中国足球向现代职业体育的健康转型。
将目光投向亚洲足球强国,我们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日本J联赛通过其严谨的“球迷自律公约”和行之有效的“黑名单”制度,成功地将球迷群体之间的对抗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培育出了文明热情的观赛氛围。韩国足球在球迷教育和组织引导上的成功,也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镜鉴。这些国家深知,成熟的足球文化必须建立在尊重与包容的基础之上。反观中国足球,在球迷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存在明显的“政策空档”和“执行不足”。球迷组织缺乏有效引导,俱乐部责任缺失,导致“看台暴力”反复上演,这不仅直接损害了联赛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也让那些本可能投入的商业赞助望而却步。
中足联对此事件迅速作出回应,于7月20日凌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球迷侮辱谩骂球员及其家属的行为,并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可能将辱骂球员家属纳入联赛纪律处罚范畴,建立球迷“黑名单”制度,甚至对涉事俱乐部进行连带处罚。这无疑是积极的信号,表明管理层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仅仅依靠事后惩罚远不足以根治“看台之殇”。中国足球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治理框架,从根本上提升球迷的文明素养,才能真正净化赛场环境。
具体而言,我们必须从青少年足球普及和教育阶段抓起,将体育精神、规则意识和尊重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从源头培养文明观赛的理念。俱乐部则需从“发公告谴责者”的被动角色,彻底转变为“文化重塑者”的主动担当。这包括通过丰富的球迷活动和社区互动,提升球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填充其精神世界,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例如,天津津门虎“三代同框”TIFO的成功,便是通过传承叙事凝聚球迷认同的典范。足协则应扮演“铁面执法者”与“顶层设计者”的双重角色。除了对辱骂球员家属等恶性事件实施“零容忍”并严惩肇事者,还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球迷行为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者实施跨赛区观赛限制。同时,将线上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打击网络暴力和煽动对立行为。更重要的是,应推行“球迷组织负责人责任制”,将其文明观赛表现纳入俱乐部联赛考核体系,通过正向激励机制,激发球迷组织在维护赛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看台文明,是中国足球能否真正走向健康的试金石。唯有铲除“看台暴力”的毒瘤,让热爱与文明同行,中国足球才能重塑形象,让纯粹的激情回归赛场,迎来真正的春天。否则,我们所热爱的,终将在一片乌烟瘴气中,被无情地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