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岛潟湖东南那条狭窄得几乎只能容下一艘船的水道里,一艘排水量1.3万吨的庞然大物缓缓推进,这一幕为何让菲律宾全国的神经瞬间绷紧?
海面上,二十多艘中国海警船排成弧形,将整片海域封锁得密不透风。其中的3901舰格外显眼——这艘世界最大吨位的海警舰船之一,在灰蓝色的海面上宛如一座钢铁城堡。自2017年服役以来,它曾多次出现在南海巡航,被国际海事机构形容为“准军舰级”的执法平台。这样的阵势,即便是常年在南海值守的菲律宾渔民也少有见过。
而在包围圈的中央,“向阳红10号”缓缓驶入水道,这是它第一次进入黄岩岛潟湖内部。菲律宾媒体第一时间放曝光了来自商业卫星的高清图像,红白色船身在浅蓝色海域格外醒目,甚至能看到甲板上摆放的高精密设备。这艘隶属于中国自然资源部的科考船,本职是执行大洋科学考察,但它的装备清单对任何一国海军而言都不陌生——无人机、无人艇、深海机器人、多波束测深仪,全都是进行高精度海床测绘的利器,能够为大型工程船作业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正因如此,菲律宾的舆论迅速炸开了锅。各大报纸将这些画面与十年前中国在南沙进行“吹填造岛”的先例并排对比,暗示这或许是新的岛礁建设前奏。《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甚至直言:“如果历史会重复,现在就是关键的时间节点。”网络上,不少评论以“狼已进门”形容此事。
可在官方层面,马尼拉却显得异常安静。总统办公室没有表态,外交部的回应也是四平八稳。军方私下承认,面对如此规模的海上行动,他们难以有效应对。而在街头,情绪更为复杂。一方面,有人指责政府外交策略过于依赖美国,却换不来实际保护;另一方面,反美的口号同样此起彼伏,认为倚靠外部势力只会让局势更危险。
经历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渔民对这种场景并不陌生,但他们的担忧已经不同于当年。“那时候只是拦你进潟湖,现在是整片海域都让不开。”一位祖辈三代都在这片海域捕鱼的老船长抱怨,这几年捕鱼区被压缩,不少同行干脆转行上岸讨生活。而菲律宾渔业协会则公开表示,南海紧张局势已经让渔业出口连年下滑。今年上半年,菲对华渔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近12%,农产品运输也因海上摩擦而延误严重。
这些民间的情绪与经济困局交织在一起,让本就脆弱的国内政治气氛更加沉重。智库“菲律宾发展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这类海上摩擦不仅削弱了沿海经济,还传导至农产品市场和国内物价。如果局势长时间无法缓和,社会不满将进一步累积。
从中国方面来看,海警巡航规模自2025年初起便明显提升,更多大型舰船常态化出现在黄岩岛一带。中国官方强调,这些行动是例行海上管理的一部分,而此次科考任务的目标是监测珊瑚礁生态和防范破坏性捕鱼活动。没有任何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但信息的释放方式显然更倾向于保持战略模糊,一方面不给自己锁死选项,另一方面让外界无法轻易判断下一步动作。
这种模糊本身,就足以制造压力。对于菲律宾来说,他们必须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之间寻找一条看似平衡实则艰难的路线;而对中国而言,既要保持存在感,又要避免擦枪走火。南海的暗流,在这种动态博弈中愈发复杂。
如果说卫星照片上那艘驶入潟湖的科考船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已不再只是科学考察的范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