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用3年缺席孩子的童年,换100万吗?
这个问题,现在正摆在越来越多人面前。
这两年,国内不少公司往非洲铺项目,缺人缺得厉害。去非洲干活,少则签3年,多则五六年,年薪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
有人说“给够钱就去”,有人说“给再多也不去”。但真正去了的人,才知道这背后的账,根本不是计算器能算清的。
一、钱的诱惑:有人3年赚够别人10年的钱
说真的,非洲的工资单,确实能让人眼前一热。
16年前,华为给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开了条件:去非洲待3年,给100万。他宿舍的哥们犹豫都没犹豫就去了,当时有人觉得他疯了——那边疟疾横行,偶尔还有暴乱,太危险。
但现在呢?那哥们早就从非洲调到了欧洲,不那么累了,收入翻了好几倍,已经定居欧洲,实现了财务自由。而当初觉得“吃不起苦”留在国内的人,所在的公司快倒闭了,自己也失业了。
还有人更“幸运”。2008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央企派到非洲,本来以为年薪20万就不错了,结果拿到手45万(税后)。后来他才知道,这里面一半是“辛苦钱”——公司给的艰苦地区补助,比工资还高。
更爽的是,在那边不用花一分钱。吃住公司包,日常消费能报销,等于赚的钱能纯攒下来。他干了一年回来,发现这收入,之后好多年都没超过。
现在去非洲的,薪资也没降。有人在埃塞俄比亚做文职,一年24万,固定待在首都,气候不错,安全也有保障;有人在坦桑尼亚干工程,一个月4600多美元(差不多3万多人民币),管吃住,一年能回国两次,机票公司包。
说真的,这样的钱,谁看了不心动?在国内,普通人想攒100万,可能得10年,但在非洲,也许3年就够了。
二、看不见的账单:比工资更重的代价
但非洲的钱,没那么好拿。
有个叫飞鱼的姑娘,老公从孩子6个月就去非洲,一去就是6年多。年薪从40多万涨到100万,听起来日子该过得很滋润吧?
可她的朋友圈,全是说不出的苦。
老公刚去没多久,婆婆查出癌症晚期,医生说只剩三四个月。她哭着让老公回来,“钱再多人没了,会后悔一辈子的”。但老公没回,后来婆婆撑了3年多,他陪在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
家里两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4岁。小的到现在,还觉得爸爸很陌生。有次孩子生病,她拿着检测报告站在医院走廊,医生说情况可能很严重,她蹲在地上哭,身边连个能抱一下的人都没有。
她自己本来有份好工作,为了带孩子,只能放弃晋升机会。家里雇阿姨的钱、孩子的学费辅导班,全是她在扛。老公赚的钱,她没怎么花过,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合租室友”。
还有人在非洲待久了,身体垮了。疟疾是常事,发作起来上吐下泻,浑身疼得像散架。有人在几内亚遇到政变,虽然没受影响,但半夜听到枪声,还是会吓得睡不着。
更扎心的是“回来后的落差”。有个小伙子在非洲干了一年半,攒了不少钱,回国后想考高校辅导员,发现现在都要博士了;考公务员,卷不过别人。最后只能在家啃老,偶尔靠买彩票“苟活”。
那些在非洲赚的钱,像一张支票,可兑换的时候,总要扣除些什么——父母的晚年、孩子的童年、自己的健康,甚至是回来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选择的真相:不是多少年薪,而是你敢赌吗
其实去不去非洲,根本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敢赌吗”。
有人赌短期。刚毕业没牵挂,去非洲干3年,赚够第一桶金就回来,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就像那个在非洲干了一年的央企员工,回来后虽然收入降了,但至少“钱有了,人也在”。
有人赌长期。觉得年轻就该拼,在非洲熬几年,争取调去欧洲、中东,或者升职加薪,把家人接过去。就像华为那个员工,3年非洲换来了之后的定居欧洲,算是赌赢了。
但也有人赌输了。有人在非洲待久了,习惯了高薪,回国后看不上几千块的工资,高不成低不就;有人像飞鱼的老公,想靠钱弥补陪伴,却发现孩子已经不需要他了,夫妻感情也淡了。
还有人想得很明白。有个律师,刚毕业时12万一年就去了非洲,后来涨到月薪3500美元也去了。但现在,猎头开100万年薪请他去,他直接拒绝了。“不是钱不够,是我知道,有些日子过了就回不来了。”
说到底,每个人的“年薪底价”,其实是自己给生活标的价。你觉得家人的陪伴值多少钱?自己的健康值多少钱?安稳的日子值多少钱?
想清楚了这些,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去非洲。
最后想问你个问题:
如果现在有个机会,去非洲干3年,给你100万,但这3年里,孩子的家长会你参加不了,父母生病你到不了床边,甚至可能遇到疟疾、政变。
你会去吗?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有人觉得“错过的日子,多少钱都买不回”。
但不管怎么选,想清楚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就好。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或许你的一句话,能帮到正在纠结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戳中你了,就转给他看看——可能他也在为这事犯愁呢。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