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然这个名字,现在提起或许不少人都不怎么熟悉,但是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脚印可不是盖的。说到他的经历,得从头讲起。1899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农村日子不好过,家里也没多少钱,不过他挺机灵,爱学习。1917年,他就考上了湘乡县立中学。五四运动那会儿,他开始接触一些新思想,觉得不能总呆在国内,要出去看看世界。1920年,他跟着周恩来、赵世炎他们一帮人跑去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天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又转成了正式党员。
一直到1926年,他转到苏联,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然后又去了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系统掌握了军事和政治的相关知识。1929年回国后,开始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主要负责翻译苏联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以及政治工作条例,这些资料后来送到中央苏区,对红军的建制可起了不少帮衬。到1930年秋,他被调到中央苏区,担任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还当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他和毛泽东的关系就逐渐亲近了。
1931年,他同时担任赣南特委委员和赣县县委书记,还曾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和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到1932年,他被任命为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又调回红四军。1933年,他出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和代理政委。长征开始后,1934年8月,他和朱瑞交换岗位,成为红五军团政治委员。1935年1月,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他作为红五军团政委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红五军团作为后卫部队的伤亡情况,主张调整指挥策略,最后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长征落幕后,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汇合,他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副主任,后来又升到主任。到了1936年,他成了西路军的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说起西路军那会儿,真是挺悲催的,部队在河西走廊跟国民党马家军拼杀,伤亡特别惨重。1937年,西路军败了,他带着左支队剩下的400多士兵突围,翻越祁连山,到了甘新交界的星星峡。陈云和滕代远从迪化赶回来接他们。这帮人在里面,很多后来都成了将军或部长,可整体来看,西路军损失太大,光伤亡就有几千人。
关于西路军失败的责任,主要被归咎于张国焘,原因呢,说他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没有按照中央的路线办事。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西路军领头人时,也提到了,主要责任在于张国焘,他既怕国民党,又怕日本帝国主义,还搞分裂。西路军剩下的一些人到达延安后,李卓然接受了组织的审查,到了1938年,他被安排到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当宣传科科长。这职位比他之前在西路军担任的政治部主任低了整整八级,从兵团级干部降到了科级。党里面对于西路军的事儿,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责任挺重的,中央应多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对他的处分也重了些。
抗战那阵儿,毛泽东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视察,顺路走过李卓然的办公室时,就进去跟他握了握手,说组织处理的事情有点重,别太放在心上,这只是暂时的,党内同志对西路军还有一些看法,中央得照顾一下各方的意见。李卓然听完后,也答应说无论在哪儿,都会坚持革命工作,请中央放心。这事反映出毛泽东对老同志的挂念,李卓然也没讲啥怨言,继续搞宣传工作。西路军败了以后,许多干部都被挪了位置,李先念本来准备做营长,后来毛泽东觉得不太公平,帮着调了一下。李卓然降得更重,但他讲究大局,服从安排,没啥抱怨。
李卓然早年投身革命,是党内的老前辈了。他从法国学成后,再到苏联深造,带回来不少先进的思想和经验。他翻译的那些规章制度,对红军的政治工作影响挺大。在苏区时期,他协助毛泽东整理资料,跟着去调研,两人关系挺不错。毛泽东暂时脱离军队指挥的时候,他还常去看望,带药和报告情况。在遵义会议上,他的发言起了不小的作用,帮助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西路军那会儿,他努力保存实力,突围时带队翻山越岭,环境艰苦,但把主干骨干留了下来。
在延安时期,他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以及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调到东北,担任东北局宣传部长,同时兼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他负责宣传工作和行政事务,帮助巩固后方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他从东北调到北京,成为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担任党的理论教育的职责。到1954年11月,他被任命为中宣部副部长,继续负责宣传和文化工作。
李卓然平时低调踏实,不爱搞花架子。1955年身体不太行,辞去了马列学院院长的职务,但还挂着中宣部副部长的名头。他积极参与指导全国的宣传工作,组织干部培训,为党的思想建设尽了不少力量。退休以后,他拒绝特殊照顾,生活过得朴实无华。1989年11月9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有报纸刊登了他的生平,说他为革命作出了不少贡献,特别是在西路军突围时,保存了不少骨干力量。
说起西路军,那段历史还挺让人动容的。1936年10月,西路军渡过黄河,向西进发,目标是打通国际运输线路,但碰到马家军的阻截,交手相当激烈。董振堂指挥的红5军全部覆灭,孙玉清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被杀害。徐向前回忆说,李先念在那危急关头稳住了局势。毛泽东评价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全势西路军约两万多人,失败后只剩几百人突围成功。后来中央总结,说主要责任在张国焘错判形势,但也承认西路军浴血奋战,牵制了不少敌人。
李卓然在西路军担任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出事以后也挺勇敢地扛了责任,职务还被降了级。不过,他没因此气馁,继续干了起来。毛泽东那次安慰的话,显示出中央其实一直记得老同志的贡献。党内对这事也是意见有分歧,中央要考虑各种情况,平衡得挺巧的,这在当时挺常见的。李卓然愿意听指挥,这点挺值得学习的。他一辈子没大起大落,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负责宣传部分,但没干什么大官,工作都挺踏实。
想想李卓然的经历,从留学生到红军干部,再到新中国的部长级,跨度那是相当大哇。一开始他去法国打工、学点理论,之后又到苏联深造,回来后就马上投身革命。苏区里的毛泽东得力助手,长征途中经过遵义,后来西路军突围,积极参与抗战宣传,解放以后投身教育工作。从不追求虚名,实实在在干事。西路军的失败给他上了很宝贵的课,也警醒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张国焘的分裂,害死了不少部队。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到西路军,夸他们的英勇,也提醒大家吸取失败的教训。
李卓然的故事挺接地气,普通人投身革命,历经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持到底。毛泽东对那件事安慰他,虽然是个小插曲,却反映出了那个大时代党内关系的复杂。处分挺重的,但那是临时的决定,中央还是考虑到全局。党内民主,像这样处理事情也挺常见的。李卓然没有抱怨,依然坚持工作,真让人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