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内外荧幕上出现过上百位“毛主席”,相当于每20年就有10位“毛主席”走进我们视野。这些年,毛主席不再只是课本和纪念馆里的形象,他成了电视、电影、话剧里“活过来”的人物,被不同的演员用各自的方式赋予了新鲜的性格和血肉。可,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认可的“毛主席”,到底谁才是最还原那位改变中国命运人物的荧幕化身?也许答案就在下面的故事里。
先来说说演员们是怎么“变身”毛主席的。比如王霙,为了角色,戒掉了家乡的油腻菜,硬生生瘦到能穿上毛主席当年的中山装;古月顶着一张天生“主席脸”,照样天天琢磨“神似”比形似更难。王仁君,花了大半年查档案、看资料,把每一场戏的台词、动作拆到细枝末节。外形像,容易;像他的神韵、运气说话的习惯、发火时的眼神,这些靠的是日积月累钻研。普通观众看热闹,有人说“王仁的台词味道正宗”,也有人觉得“谷智鑫那股朝气才像青年毛主席”。有村民专门写信给剧组提建议:“我们老辈人见过主席,他其实很幽默,别总演成领导腔。”还有网友调侃:“要是能混合出一个‘超级毛主席特型演员',估计就不会吵了。”但真相是,没有哪个版本可以讨好所有人。
讨论归讨论,从热闹的影视圈回归生活,一些人开始觉得“这都多少年了,还非得追求百分百还原,值吗?”有观众觉得演员换了一波又一波,“毛主席”却越来越远离当年那股子“烟火气”。有反方观点提出:“现在年轻演员外型光鲜,演得像是大型cosplay秀。”还有老一辈觉得:“毛主席不只是一个表情、一种声音,他的气场和为人,我只在早年的话剧里体会过。”过去有一段时间,的确出现过一些“千人一面”的尴尬:演员一味模仿,套路化严重,不少作品看完让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观众逐渐麻木,对哪个毛主席是“正宗”反而没那么关心了。看似一切归于平静,没人再争论“像不像”,只剩下演员们自己在沉默中琢磨怎能拍出让人记住的画面。
正在大家习惯了流水线式的“主席脸”时,行业里忽然迎来大反转。2019年,王仁君主演的《古田军号》热播,他的表演一反以往的“高大全”,开始侧重角色的柔情和纠结。“镜头下的毛主席也发愁,也会大笑、玩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雕像”,不少观众留言“这才是真人”。这波“去偶像化”风潮刮起来后,像李克俭、王仁等演员相继拿掉了“领袖模板”,把更多生活的细节搬上了荧幕。从“学说话”变成“想心事”,观众看到了主席内部的矛盾、青年时代的梦想、家庭生活的小烦恼。再回头品味唐国强幽默的台词、自嘲的表情,还有王霙苦练韶山口音的细节,才发现,原来角色的魅力并不只是外貌和身高那么简单。伏笔在这里收割:所谓“神似”赢得了观众新的掌声,“主席”不再是一张笑不出来的国画照,而是血肉丰满的“亲切人儿”。
别以为这样一改就能皆大欢喜。事态表面平静,其实暗流越来越深。指导思想分歧越来越明显:“写实派”坚持还原历史,呼吁演员“不要加工太多私人情感”;“创新派”则提倡“表演就是再创造,主席也需要走近年轻观众”。就连制片人都分成两派:一方认为要保持一贯的厚重,另一方则抓住青年共鸣,强调“有趣点、亲民点”。困难随之而来:年长观众“接受不了新口音”,年轻观众嫌老派表演“太端着”,双方互不买账。有的剧组甚至为此争执到推迟拍摄。和解之路仿佛遥遥无期,“毛主席荧幕之争”反倒成了圈内永恒热点。形象的再造和保守的坚守,愈发拉锯。
说了一圈,表面花头不少,实际上各路“主席”粉丝都自带滤镜,看谁演都能找出不是。有人把还原度当成考古现场研究,一点语音不对都能挑刺;也有人信奉演员随意发挥,哪怕脱稿发挥都能叫好。正方喜欢时代精神,反方只认真情实感。这种争论也挺浪漫的:搞半天,难道伟人只能有一个标准版本?这种“必须原汁原味”的执念,真一点都没给演员留活路。试想一下,假如戏里毛主席突然说两句段子,能不能被认为“背离历史”?呃,正方拍手称快,反方估计要把遥控器都摔了。归根结底,谁也说不好哪个版本才算“权威”,但大家吵归吵,真到了落幕时却又不舍失去任何一个“主席面孔”。假装夸一句“选谁都行吧,反正肥瘦高矮大家看着都顺眼”,其实就是谁也不服输。
真想问一句,那些年争论“毛主席像不像”的你们,现在还会因为一位演员的诠释吵起来吗?如果说荧幕上“主席”可以有无数种表达,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却动不动就要求“必须一模一样”?一边大喊创新要与时俱进,一边转头又嫌演员姿势太创新。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始终不变的领袖形象,还是会笑、会闹、会纠结的“贴地气毛主席”?你觉得,将来出现一个全新解读的“主席”,你会接纳吗?说说你的想法,你到底更喜欢哪个“毛主席”?欢迎留言,不服来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