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5论基)
之前我有提到过一个热门话题,说的是最近资金新流入的那些板块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的“新热点”甚至“新主线”。
事实上,除了之前一期讲到的电池之外,最近有较多市场资金流入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板块就是机器人,该板块的指数净值同样也是频频创出阶段新高。
以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该指数今年以来上涨接近50%(具体为47.11%),自4月7日以来的低点至今更是上涨超过60%(60.91%),领跑绝大多数行业主题板块。
有鉴于此,今天这期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下目前市场上的机器人主题基金。
在正式开始介绍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下机器人到底是什么?
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业,而是一个融合了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的复杂生态体系,因此称其为产业链会更合适,其核心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
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层,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主要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以及各类传感器。该环节技术壁垒最高,直接决定整机性能和成本结构。
中游为本体制造与软件层,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等整机产品的研发制造。其中软件系统和AI算法构成机器人的"大脑",通过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决策学习实现智能化突破。
下游为系统集成与应用层,针对汽车、电子、医疗、物流等具体行业需求,提供完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该环节要求集成商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是实现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
综上所述,机器人产业链是一条从“关键部件”到“本体制造”,再到“行业应用”的价值增值链,其健康发展需要上、中、下游的协同并进与技术突破。
具体到投资层面,截止到目前,全市场有产品跟踪的机器人主题指数总共有两个,分别是:
1、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指数简称:机器人产业;指数代码:980022)
2、中证机器人指数(指数简称:机器人;指数代码:H30590)
我们对上述两个机器人主题指数先做些简单分析(方便起见,以下分析均用指数简称作为指数名称)。
从指数编制规则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指数可谓“和而不同”。
相同的地方在于,两个指数都以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的机器人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也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机器人产业中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两个指数都是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样本股均为每半年调整一次。
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
1、指数成分股侧重的具体业务领域有所不同。机器人产业指数聚焦于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其他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整体相对偏硬件,软件部分涉及较少;而机器人指数则明确以为机器人生产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因此除了基本的硬件之外,还有相当比例的软件部分。这一点我们在后续的指数成分股行业分析中也能看到。
2、指数成分股数量不同。其中,机器人产业指数的成分股为50只,而机器人指数的成分股理论上为100只,只是现在因为市场不足100只相关主题个股因此其现有成分股为73只。
3、对个股权重股的限制不同。机器人产业指数对权重的定义的比较细,比如其对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领域对应样本的权重上限为5%,其他领域的权重上限则为3%;而机器人指数的对单只个股的权重限制是不超过10%。
事实上,正是因为在编制规则上的“和而不同”,两个指数在投资特征上也体现出“和而不同”。
首先,从行业分布上来看,两个指数均以机械设备为主要投资方向,行业集中较度高,但对各子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投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指数均以机械设备为主要投资方向,截至2025年8月29日,两者的机械设备占比分别为50.48%和55.83%,行业集中度均较高。
但两个指数在机械设备子行业上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两者虽然都以机械设备中的自动化设备为主要投资方向,但更具体来看,机器人产业指数明显更聚焦于自动化设备中的申万三级子行业机器人(本体),光是该部分的权重占比就高达25.78%;而机器人指数尽管也以机械设备中的自动化设备为主,但其在自动化设备子行业中的配置比较分散,比如机器人的权重占比甚至不如工控设备,其他诸如激光设备和其他自动化设备也有一定占比。
不仅如此,在除了机械设备之外的其他板块投资上,两个指数也差别较大:
如前文所述,机器人产业指数相对聚焦于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和其他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所以还会涉及为机器人提供零部件的板块,主要集中于电力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国防军工、电子等板块,偏软件的计算机板块比例不高;而机器人指数以为机器人生产提供软件和硬件的公司为主,因此除了偏硬件的家用电器、电子、电力设备、汽车之外,还有相当比例的计算机板块,这部分的比例高达19.92%,是除了机械设备之外的第二大权重板块。
其次,从个股层面来看,两个指数的个股集中度整体适中,且侧重的主题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两个指数均为机器人主题指数,其个股集中度整体较为适中。其中,机器人指数虽然个股数量较多,但持股集中度相对较高,为50.36%;而机器人产业尽管个数数量较少,但基于编制规则中对细分板块的权重限制,整体的持股集中度反而较低,具体为41.13%。
在此基础上,两个指数侧重的细分主题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不过这一点在上面的行业部分已经大致阐述过了,个股部分就不再赘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具体的个股情况。
第三,从指数风格层面来看,两个指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成长风格,市值层面则略有差异。
因为主要聚焦于机器人这个高端制造的板块,两个机器人主题指数的成长风格极为显著,这一点应该没啥争议。
而从市值规模来看,两个指数虽然都对大中小盘有所覆盖,但具体的市值规模侧重并不完全一样。
其中的机器人产业相对更偏中小盘,整体的大盘比例较低,整体的成长性会更好一些;而机器人尽管也以中小盘为主,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大盘,整体在市值层面相对均衡一些。
第四,从净值走势来看,两个指数均体现出较高的弹性,整体走势基本一致。
不管指数的组成是什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净值走势:
前文提到两个指数都重仓了机械设备板块,因此上图中加入了机械设备指数的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机器人指数长期在与机械设备指数走势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均跑赢机械设备指数,特别是白色线表示的机器人产业更是(对机械设备)超额明显,所以如果要选一个机器人指数来投资的话,我认为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更值得关注。
有鉴于此,这部分的最后,我们再简单看个机器人产业指数的盈利能力。
截至2025年9月18日,根据Wind一致预测数据,机器人产业成份股2026年和2027年的预期营业收入分别为2987.68亿元和3546.8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31%和18.75%;预期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274.11亿元和338.5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02%和23.50%。指数高盈利和高发展潜力的特征明显。
讲到这里,我觉得关于机器人相关指数的价值分析部分就差不多了。
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再结合机器人的产业信息做些简单分析。
从政策驱动的角度来看,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高端制造集聚地。政策还鼓励"机器人+"应用示范,在制造业、医疗、物流等重点领域推动规模化应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需求驱动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催生机器换人需求。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服务领域,医疗康复、物流配送、家庭服务等场景需求快速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已经开始在工厂场景进行测试应用,预计将开启新的市场空间。
从技术驱动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传感器、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推动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具身智能"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多模态大模型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同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70%,成本持续下降,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奠定基础。
机器人产业目前正处在从“技术验证与初步商业化”向“规模化应用与爆发式增长”过渡的关键阶段,可以说是“产业化元年”或“爆发前夜”,未来机器人产业预计将朝着更深度的软硬件结合(“具身智能”)、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开拓(特别是在高价值领域),以及更高效的规模化量产与成本控制方向发展,长期发展空间巨大,板块投资机会凸显。
如果再结合前文的描述,我认为聚焦于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等的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是其中投资价值更高的指数,跟踪该指数的场内产品有机器人50ETF(159559),Wind数据显示,其自9月以来净流入超过12亿元。和我一样喜欢做场外的投资的小伙伴可关注该产品的场外联接基金——景顺长城国证机器人ETF联接(A类:020893;C类:02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