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这首歌响起,陈超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她的父亲陈坊仁,曾两次踏上朝鲜战场,从66军副军长到68军军长,他的身影贯穿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
这段历史,不仅是国家的记忆,更是她家庭的一部分。
陈坊仁的故事,从江西兴国县的一个小村庄开始。
14岁那年,他加入了红军,从此与枪林弹雨为伴。
18岁时,他已经是长征中的一名年轻指挥员,带领部队为中央纵队开辟生命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华北敌后与日寇周旋;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华北,参与了解放张家口、石家庄等重大战役。
然而,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950年那个寒冷的秋天。
那年,陈坊仁刚从华北军政大学毕业,正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9月下旬,他和战友们被紧急召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的观礼活动。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他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大飞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可谁能想到,仅仅20多天后,这张合影中的许多人,包括陈坊仁,将踏上朝鲜战场。
陈超的母亲回忆说,父亲接到入朝命令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告别。
他只是让人捎信,让母亲准备几件衣服送到车站。
母亲以为他只是去东北看地形,却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血雨腥风的战场。
66军的入朝过程异常仓促,许多官兵甚至从田里直接被集合登上火车,地里未收完的稻子成了他们最后的牵挂。
在朝鲜,陈坊仁遇到了老战友朴一禹。
这位曾在八路军中并肩作战的朝鲜同志,此时已是金日成首相的特使。
他乡遇故知,让初到异国的陈坊仁感到一丝温暖。
朴一禹不仅提供了翻译、向导,还送来了急需的棉服,这些帮助在严寒的朝鲜战场显得尤为珍贵。
66军的入朝作战并不顺利。
作为首批入朝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也用自己的故事书写了历史的篇章。
陈坊仁的两次赴朝作战,不仅是他个人的战斗,更是整个家庭的记忆。
他的妻子在丈夫出征后,毅然将两个孩子全托安置,随后也奔赴朝鲜,成为68军的一员。
这种全家上阵的壮举,在当时的志愿军家庭中并不罕见,但每一次提起,都让人动容。
陈超回忆,父亲第二次入朝前,特意带全家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
照片中的父母表情严肃,只有年幼的哥哥姐姐笑得无忧无虑。
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父亲已经做好了“马革裹尸还”的准备。
事实上,与陈坊仁一同赴朝的战友中,许多人都未能活着回国,包括那张合影中站在他身边的李湘军长。
1953年,朝鲜停战后,陈超的哥哥姐姐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土地,探望父母。
那时的朝鲜,战争痕迹尚未消退,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哥哥回忆说,初次见到父亲时,他感到陌生而恐惧,甚至忍不住嚎啕大哭。
这种复杂的情绪,正是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深刻影响。
陈坊仁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
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最终在1967年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51岁。
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痛,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陈超说,父亲虽然走得早,但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整个家庭。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英勇的战士,更是为了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陈超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无数家庭的分离与痛苦。
而那些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依旧在传唱,但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陈超希望通过分享父亲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
毕竟,每一个英雄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默默支持,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你会如何选择?
是像陈坊仁一样挺身而出,还是选择守护家人?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