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夺不了慈禧大权?问题不在慈禧,你看人家汉武帝是咋做的
光绪这一辈子呀,那可真是挺悲催的。只要稍微对他有点了解的人,大多都会给他一些同情呢。
其实呢,他的人生让人悲愤的程度比让人同情的程度要大呀?有个成语叫“恨铁不成钢”,特别适合用来描述他呢。
光绪跟慈禧那是彻底闹掰啦,原因就是戊戌变法引发的那些矛盾。慈禧不赞成变法,不过在清朝末年那会儿,为了保住清朝的统治,在慈禧的带动下,清朝还是实行了新政呢。
编辑搜图
那戊戌变法跟清末新政到底有啥区别呢?其实没啥大的不同啦,都是从上面往下进行的变革,改革的内容也差不多。要说最大的差别呀,就是实施的人不一样,前面是光绪,后面是慈禧;前面没成功就夭折了,后面好歹推行了一些,虽然也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能说明啥问题呢?我个人觉得,这起码能说明实际上的慈禧不是完全抵触变法的呀,毕竟慈禧她这个人可不是那种纯粹的保守派,也不是一个只想维持现状的女人。
比如说她对于自己的执政方向那可是相当清晰的。当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把辅佐幼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八大臣,可她却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不但把那八大臣给扳倒了,而且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稳稳地把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再比如说面对英国和沙俄想要吞并新疆的这种情况,朝堂之上为此展开了塞防和海防的大讨论。虽然左宗棠非常有道理地进行了力争,但是最终决定要收复新疆的政令,却是慈禧下达的。
还有就是重用汉臣,像曾国藩、李鸿章之类的人开始崛起,甚至像袁世凯也在内,这些都是慈禧给提拔起来的。
还有像开展洋务运动,组建新式海军舰队这些事,也都是在慈禧的扶持下开展的。
所以,从各种迹象能看出来,慈禧其实不是真的反对戊戌变法,她更在乎的是光绪没把她放在心上,不光这样,光绪还想把她弄到地狱里去,把皇权夺回来。
编辑搜图
在这方面,光绪着实是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高了。
光绪顶替的是同治帝的地位,是过继给咸丰帝当子嗣的。从名分上来说,他算是慈禧的“儿子”,他们存在“母子关系”,但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嘉庆跟乾隆那样。
光绪是现在的帝王,慈禧呢是“太上皇”。这就意味着,只要慈禧还在世,光绪就没办法真正掌控实权。
光绪要是想把控皇权,仅有的一个条件就是慈禧得死,可这结果得看天意,没法靠人去促成。
首先呢,光绪是在慈禧的眼皮子底下完全长大的呀,慈禧对他那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就意味着,光绪压根就没有执政的经验,在朝堂上也没有支持者,那他能掀起啥大的风浪呢?
编辑搜图
其次呢,光绪不清楚慈禧的政治手腕,可那些大臣们,哪一个不知道呀?
先别谈辛酉政变啦,就拿洋务运动来讲哈,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给予支持的话,那洋务运动可没法延续三十年呢。
当时那时候呀,洋务派每搞成一件事,那肯定会招来顽固派还有清流党的攻击和诋毁呢。就像在 1866 年的时候,洋务派打算在同文馆里增设天文、算学馆,然后要选派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正途出身的人进到馆里去学习。
这提议一出来,身为文渊阁大学士以及理学大师的倭仁就站出来表示反对啦,他觉得咱中国这么大,“根本没必要向洋人拜师学习”。
慈禧瞧着倭仁那说得头头是道的样子,就让他举荐几个对自然科学很精通的中国老师,另外开设一个学馆来教授徒弟,接着再跟同文馆比试比试。
倭仁瞧见慈禧是来真的了,赶忙给自己找个退路,过后倭仁特别郁闷,并且请求免去职务去休养。
就像清流派的典型人物张佩伦,他也感受过慈禧太后的厉害呢。在中法战争那段时间,他对洋务派的军事外交政策那是完全看不上眼,特别自我感觉良好,就把谈论军事事务当作自己的本事。
于是,慈禧直接任命他去担任福建海疆大臣,叫他前往前线指挥打仗,结果张佩纶一个劲儿地喊苦,吃了不少苦头。
这么讲哈,慈禧本身是有革命经历的呀,你光绪跟她搞革命,这不就跟往枪尖上撞没啥区别嘛?
编辑搜图
另外呢,维新派的政治意识那是相当薄弱呀,他们觉得只要下达几道圣旨,就能把变法的障碍给清除掉,可实际上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地方和军队不支持变法的原因,他们却归结为光绪的权力有限,这种认知真的是太浅显了。
所以啊,在没拥有军权的时候,居然就敢发起戊戌政变,并且还把期望都放在袁世凯身上呢。
袁世凯可比光绪和维新派那可是圆滑不少嘞,他会审时度势呀,最后就站到慈禧那一边去啦,这就说明他觉得维新变法压根儿就不会成功,光绪和维新派太激进啦,所以呢,袁世凯就临阵变卦咯。
这些因素都能表明,光绪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去抢夺慈禧的权力。
既然没法通过人为的方式让慈禧死掉,那就只能等着天意啦。只要光绪能隐藏自己的锋芒,那机会还是有的呢。
编辑搜图
像这类事儿呀,在历史当中经常会有呢。就好比汉武帝,景帝去世之后,刘彻虽说顺利地登上了皇位,可他当时才 16 岁呀,自己说的话根本就不算数,上面还趴着两位太后呢,一位是窦老太后,另一位是他自己的母亲王太后。
刘彻有着宏大的志向,他希望招揽贤能之士,最终选中了董仲舒。他打算推行儒学,去除不好的政治措施,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变革,在历史上被称作建元新政。
汉朝从刘邦建立国家之后呀,始终在奉行黄老学说呢,可刘彻却打算罢黜百家,只尊崇儒术,第一个不同意的那就是窦老太后啦。
祖孙俩因此闹起了矛盾,可刘彻没停下,依旧在推进他的施政呢。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对旧贵族的打击力度加大,他们俩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啦。
比如说“列侯封国”这一条呢,就是要让那些长期待在长安的诸侯回到他们自己的封地去生活,这看起来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呀,可是却引起了侯爷们的强烈抵触,他们还跑去窦老太后那儿告状呢。
编辑搜图
因为在除弊政和兴儒学的那些举措里,有好多都侵害了列侯、宗室以及贵戚的利益,所以使得改革措施推行起来特别困难。
当时的御史大夫这类改革派人士提议刘彻提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那些重要的事情不用再向东宫禀报了,得让皇帝摆脱东宫的掌控。
这个提议挺不错的,刘彻那是特别渴望呀,可代价大得很呐。这事让窦老太后给知道了,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被关进了大牢,最后在牢里自杀了;窦婴和田蚡也被免去了丞相、太尉的职务,接着窦老太后就把信奉黄老学说那拨人给推到高位上,目的就是要告诫刘彻别瞎折腾。
刘彻的建元新政推行还没到两年呢,就以失败收场啦。为啥刘彻会有这么惨痛的经历呢,跟光绪没啥本质区别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没啥执政经验,都是初来乍到的,可对手呢,那都是老油条,既有势力又经验丰富,就算是刘彻也得低头。另一方面呢,就是他们手里都没军权,晚清的军权在慈禧那,武帝初年的军权被窦老太后给把持着,所以他们的发言权就很有限啦。
编辑搜图
刘彻跟光绪最大的差别就在心态方面啦,刘彻那时 17 岁,光绪那时 28 岁,窦老太后和慈禧都已经六十多啦,从道理上讲呢,年轻人都有机会的。
刘彻坦然地接受了失利,接着就隐藏锋芒,忍耐着选择退让,变得特别低调。可他也没完全无所事事,在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地——上林苑里蛰伏了大概四五年的时间。
虽然光绪在变法失败后被关在了瀛台,没了自由,可从境遇方面来看,和武帝的经历是相同的。
不过呢,那千古一帝和末世帝王的差别那可真是太大啦,从个人性格到成长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最后也就朝着不一样的方向发展啦。
有好多说法都说光绪是被慈禧给毒死的,在我看来呢,这种观点不太对哦。因为光绪跟慈禧的关系可不是那种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他们其实是一种同盟的关系呢。就算慈禧掌握着大权,她也一直需要有个傀儡帝王在身边呀,她可不敢突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编辑搜图
得明白即便像武则天那样,也奋斗了将近一辈子,到 67 岁才坐上皇位,这就看得出,女人要称帝上位,那是多不容易的事儿啊,可后宫参与朝政却不难,在历史上经常能看到。
要是慈禧有心要废掉或者谋害光绪,那她在戊戌政变之后就完全能够做到,压根儿没必要非得等到十年之后呀。
总的来说呀,光绪推行变法这事本身没啥错,可他压根就没那个执政的根基,也不晓得啥叫韬光养晦。结果呢,他既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还把他和慈禧之间的关系给激化了。那维新派也太理想化啦,变法的思想也不够成熟。最终,光绪和维新派都因为这些遭了大罪,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事实表明,光绪若想夺取皇权,就得隐藏锋芒,对慈禧毕恭毕敬,这才是最佳策略。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