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表面看是总统特朗普长期施压的结果。
但现实却充满戏剧性:特朗普提名的理事斯蒂芬·米兰上任仅一天,就在投票中成了唯一反对票持有者,他主张降息50点,但其余11人全部支持25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发布会上直言,降息源于经济数据的压力,而非政治妥协。
8月美国非农就业仅新增2.2万人,失业率升至4.3%,创四年新高。
尽管通胀指标PCE同比升至2.7%,但上行势头减弱,经济放缓风险已超过通胀担忧。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经济困境,鞋子涨价87%、衣服涨价65%,消费者压力陡增。美联储的降息某种程度上是在对冲关税带来的负面冲击。
但25基点的幅度远未达到特朗普的预期,他多次公开呼吁降息100基点,至少50点才能“刺激经济和股市”。
米兰的身份特殊。他于9月15日紧急就任美联储理事,同时保留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成为1935年以来首位身兼白宫职务的美联储理事。
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他直言“特朗普选择我,大概是因为认同我的政策观点”。但即便如此,他仍未争取到更多支持。
特朗普曾试图通过人事调整控制美联储,他提名了三位被视为“自己人”的理事,米兰、沃勒和鲍曼,并试图以“房贷欺诈”为由罢免理事丽莎·库克,换上任命亲信。
但库克通过法律程序保住职位,而本次投票中,仅米兰站在总统一边。
美联储的点阵图显示,未来降息节奏缓慢:到2027年底最多降息125基点,而特朗普要求的是300基点。
这种差距反映的不仅是数值分歧,更是政策主导权的争夺。鲍威尔反复强调决策“基于数据而非政治”,背后是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坚决维护。
美联储的独立性有深厚制度根基,理事任期长达14年,跨越选举周期,且总统罢免理事需面临极高法律门槛。
历史教训也警示政治干预的代价:1970年代尼克松施压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最终导致滞胀危机,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负面案例。
若被视为白宫“提款机”,美元信用可能崩塌,引发资本外逃、金融动荡。
事实上,降息决议公布后,美股短线拉升后回落,美元先跌后涨,黄金冲高回落,反映市场对政策独立性的复杂情绪。
他可通过社交媒体持续攻击,或提名更多亲信进入理事会。
但问题在于,这些人一旦上任,便需面对真实经济数据和政策后果,未必愿冒险配合政治指令。
例如沃勒和鲍曼此次未支持米兰,显示“自己人”也可能背离预期。
特朗普得到了降息的形式,却未掌控其节奏与幅度。美联储保住了决策独立性,而总统在货币政策上的实质影响力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