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孙颖莎在乒乓球赛场上的动向,圈里圈外都炸开了锅。
你说世界第一也不是钢铁侠,偏偏就是有些人觉得她不能有难处?
这届球迷真难带,上一秒还笑着喊莎莎冲,下一秒看到她输球,立马手指如飞开始敲键盘,刷出一溜“教练不行”。
不过,说实话,这波下来,我有点纠结:到底是我们对冠军的期待太高,还是这条夺冠路子本来就不该这么拼?
比赛现场那叫一个精彩,但“精彩”也是心曲折的别名。
印象最深的,还是美国大满贯的那个夜晚。
上来就被澳大利亚的刘杨子差点翻船,你说如果不是决胜局撑住,差点就要被爆个冷门。
往常孙颖莎哪有这么多失误?
那天她后场移动慢下来的瞬间,我差点以为电视卡屏了。
一些老球迷眼睛毒,立马就说反手动作僵了,状态不对。
结果还真别说,第三轮直接遭小将陈熠1-3爆冷,人们都说“黑马奇袭”,其实,哪有黑马?
这明明就是精疲力尽的负累。
镜头一拉近,莎莎一边揉着肩膀,一边强笑进场,真让人一秒破防。
人家底子好,技术牛,但身体这玩意儿,谁用谁知道。
哪怕你是“莎头铁”,天天连轴转、国内国外地比赛,不受影响那真就见鬼了。
再说双打,搭档王曼昱,谁都知道这组是巴黎奥运冲金大热门,但双双进四强后,最后时刻还是顶不住王艺迪/蒯曼的强攻。
那场结束,俩人一脸疲态,球迷多少有点明白了:人,能量没了,再厉害也白搭。
最让人炸毛的,还是教练邱贻可被骂上热搜。
以前这哥们带出来19个单打冠军,妥妥的金牌教头,这会儿居然被喷“不会用人”甚至“误人子弟”?
说真的,现在的喷子什么都敢说。
不过站在球员角度想,莎莎不是没努力,也不是没觉悟,她说身体调整,还能怎样?
现在回头再看乒超那会儿,只上台宣誓、比赛全程作壁上观,这哪里是“偷懒”,明明是体能在警报里苟着。
想起来都替她无奈。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可偏就有种无形的惯性,让这些天才选手怕输、怕掉链子、更怕背锅。
比赛崩了,教练被指,体系被喷,心理压力直接上天台。
但说到底,外战对国乒来说不能掉链子是真的。
多少年了,外协选手遇上孙颖莎都要矮半头,咱自家人知根知底,一出国门就被当“Boss”挑战。
冠军头衔是光环,也是枷锁。
她一次不稳,就是“国乒江山不稳”给安上了。
回头看,这几年,外战孙颖莎稳若磐石,战绩漂亮得吓人。
但真要想想,这成本太高,得用自己的膝盖、肩膀和腰去抵。
像马龙、林高远这些前辈,早就懂得主动适度消耗,学会轮休。
马龙的赛程控得和上班打卡一样精确。
林高远脑子灵,赛季一深就知道歇两场养神。
反观孙颖莎,00后劳模的形象越来越稳,她搭着膝盖喘气的镜头,我都能想象屏幕前多少叔叔阿姨心疼得想喊“退赛不丢人”。
你说绕不开的规律就是,年轻吃得消,撑得住,可身体会记仇的。
真的,哪有万能不倒翁,铁人也有断片的那天。
最新消息出来,乒超第二阶段名单里还有孙颖莎,深圳大学队这回做了调整,日本的平野美宇和小将蒯曼要站出来扛几场。
算是变相减压了。
这思路其实挺靠谱的,毕竟再强的主心骨,不是每场都能顶到底。
看下一步赛程,后面还有日本站、欧洲大满贯,全在路上等着拼命。
你说铁打的身子能熬得过这轮回?
要我说,有时人就是要学会自保,别光想着拼,不如也学学“养老战术”。
说回教练,邱导的业务水平,懂球的都知道,不是外行喊两句就能否认。
晒晒他的冠军表,网上有人脸疼吧?
不过这年头,流量的世界真没道理。
输球的锅大多先让教练背。
运气好还能分点给队友。
可赢了呢,都是球员自己天才。
想想也挺心酸的。
网友骂教练,“耽误天才”?
说白了,天才如果没人管、没人顶风险,最后谁受伤?
这些年,“六边形战士”流行,啥都该会,啥都顶得住。
孙颖莎这包揽女单、双打、混双,轮番熬夜,还能场场在线,说真的,我细数了一圈,中国体育史上能和她比的,真没几个。
可你看看她打完球扶腰的动作,没有一丝轻松的样子。
你说连着三天双赛,神仙也吃不消。
以前张继科有过一次次带伤作战,靠打封闭硬撑。
短期效果闪耀,长期下来,身体欠账,职业生涯直接缩短。
这教训还不够深刻么?
谁都想看健康的莎莎打到洛杉矶奥运,别到时候弄个“高开低走”,那才给国球粉丝闹心。
深圳敢让平野美宇顶上,算是给孙颖莎喘口气的机会,也是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有的球迷着急,说啥“主将不能轮休”,但坐下来仔细想,这事换你上场你可受得住?
马龙、许昕哪个现在不是养生路线,人家打了一路,身心全挂彩,谁都懂保值。
偏偏00后的孙颖莎还得当劳模。
你说图啥?只为奖牌?
这奖牌背后,有多少义务、多少不能说的苦?
比赛终归是比赛,咱又不是机器人,人家退一步养身子难道有错?
其实官方和俱乐部现在的调整,是种信号。
运动员和团队都往“科学配速”改,别再逞强当英雄了。
外战稳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战斗力,你想想,真到洛杉矶那一天,如果主力全烂在伤病上,咱拿大满贯有啥意义?
球迷们喊健康第一,也不是喊口号,是真心盼着孙颖莎能“慢慢来”,打持久战,别跟自己死磕。
最后想说,体育圈不是角斗场,哪怕热血再燃,也得回归理智。
国球辉煌不是靠一个人死磕换来的,而是团队和科学管理结合的结果。
现如今,养生大法才是王道,比赛要拼,但身体见好才叫真英雄。
至于那些酸言酸语,该滤就得滤,教练、球员都要扛得住风言风语。
输球输得起,退场也别觉得丢人。
大家要的是奥运冠军,更要的是健康莎莎,看她笑着走下球场。
你怎么看孙颖莎合理轮休这事?
觉得下阶段哪些年轻球手能接棒扛大旗?
一起聊聊,你选择“铁人精神”还是“科学轮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