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祸不单行。就在几个月前,毛泽东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1972年2月12日,他突然昏倒,身边的人全都慌了神。工作人员连忙给周恩来打电话,周恩来听到消息后,半天都没从车里出来。
等到周恩来终于来到毛泽东床前,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大声呼唤:“主席,主席,我是恩来的啊!”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哭腔,旁边的人也忍不住红了眼圈。
两位老人的手紧紧相握。在那一刻,他们都清楚一件事:国家离不开毛主席,也离不开周总理,但现在两人身体都不好,这可怎么是好?
毛泽东看了周恩来的病情报告,不由得想起了陈毅。陈毅去年也得了癌症,医生说手术有把握,但结果呢,不到半年人就去世了。这让毛泽东对做手术这件事特别担心。
周恩来已经74岁了,因为长期熬夜工作,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这时候再做大手术,风险太大。毛泽东想了想,在报告上写了十个字:“应该多休息,不要太劳累。千万不能大意。”
这十个字虽简,却蕴含着老友间深切的关心。
从那天起,毛泽东让身边的人每天去医院了解周恩来的情况。他自己视力不好,看不清报告上的小字,就让工作人员念给他听。听到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总是说:“快去办!”
不要低估这三个字的力量,其中包含了无数的焦急与期待。据说,毛泽东对周恩来每天流失多少血液都记得一清二楚,这种细心连医护人员都感到十分感动。
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他们第一次见面,毛泽东33岁,周恩来28岁,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毛泽东出身于湖南的乡村,性格中带着一股湘人特有的直爽和热情。周恩来刚从法国归来,言谈举止都显得非常文雅。按说两人性格如此不同,应该很难合得来,但偏偏一见面就感觉像是老朋友一样。
可能是为了救国救民,可能是都有敏锐的政治直觉,反正从那时起,两人就开始了长达50年的合作。
这50年,他们从井冈山打到北京城,从建立新中国到搞建设,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毛泽东负责定大方向、拿主意,周恩来负责具体执行、抓落实。就像尼克松说的那样,毛泽东是拿主意的,周恩来是干活的。
岁月真是不留情。到了70年代,两位老人都身体不好了。这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江山要交给谁呢?
真相早已浮出水面。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回到了北京。毛泽东与他交谈时,留下了八字箴言:“努力工作,保重身体。”虽然只说了八个字,但其中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周恩来很看好邓小平。1973年秋天,他对外国朋友说:“这是一位将来会很有分量的领导人。”这话表明,周恩来早就心里有底了。
到了关键时刻。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带病去长沙,要向毛泽东汇报第四届人大筹备情况。
出发的前一天,医生发现周恩来有便血的情况,需要立即治疗。但他还是决定要去,他说:“既然让我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我就要完成我的使命!”
那天,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发现周恩来跟往常大不一样。他穿得很厚,戴着帽子和口罩,走路显得很艰难,连端茶杯的手都在发抖。
12月26日,毛泽东迎来了他的81岁生日。这天晚上,两位老战友聚集在湖南省委的客厅中,开启了一场将影响历史进程的对话。
毛泽东看着身体虚弱的周恩来,心里很难过。他握住周恩来的手说:“你要多休息,照顾好自己。现在我们俩都这样了,将来这国家还得靠谁来管呢?”
这个问题提得太沉重了。两位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现在都到了晚年,国家的未来该怎么走呢?
答案其实就在身边。毛泽东曾说过:“邓小平的政治头脑很敏锐,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决定让邓小平承担起重要的职责,接下这份重任。
就在毛泽东81岁生日的那个晚上,一个关乎中国未来的重要决定诞生了。这次谈话后来被称作“长沙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开始了。周恩来虽然身体不太好,还是坚持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到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这份报告是邓小平起草的,毛泽东特意让周恩来只讲半小时,怕他累坏了。当周恩来读到现代化建设的部分时,突然站起来,用颤抖但坚定的声音说:“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台下掌声如雷。大家都知道,这可能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向全国人民讲话了。
四届人大确定了邓小平“主管外事,代总理主持会议”的分工。周恩来后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说:“我现在生病了,以后这样的会请小平同志主持。”
自那时起,邓小平全面负责国务院的工作。他传达了毛泽东的三个要点:学习理论知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1975年的邓小平真是干得漂亮。他从整顿铁路开始,一步步把乱摊子收拾得井井有条。铁路通了,钢铁产量上去了,各行各业都开始有了起色。
邓小平还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后来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带领下,1975年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经济表现最好的一年。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了,当时才78岁。到了9月9日,毛泽东也离开了,享年83岁。
一个时期过去了,新的一页已经翻开。邓小平接过前辈的旗帜,引领中国进入了改革和开放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