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A股预期游戏:为何总差那么“一点点”?》
前几天跟几个老股民喝茶聊天,有人盯着手机叹气:“哎,A股这业绩预告咋跟开盲盒似的,要么狂喜要么暴击。”另一个接话:“人家美股可不一样,苹果业绩就个位数增长,还能超分析师预期,这事儿透着股子玄乎劲儿。”
咱先把话头掰开了说。就说今年苹果Q2财报,营收增长4.5%,净利润涨3.8%,看着稀松平常对吧?可之前三十多家投行分析师给的预期均值,也就3.2%。就这么一丁点儿差距,纽约时报直接标题党:“苹果打破增长魔咒!”股价当天就往上窜了2.3%。这种戏码在美股上演多少年了——微软、亚马逊哪个没玩过?好像分析师们的预测天生带误差,永远比实际数据低那么2%-3%,活像提前给人心打了剂“温和剂”。
咱A股呢?去年CPO概念火的时候,某龙头公司季报出来净利润暴涨200%,分析师们集体懵圈——三个月前才给了80%的增长预期。再看另一边,某半导体企业说芯片卖不动了,业绩暴跌45%,可之前研报还在喊“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股民们调侃:“这哪是预期管理,分明是预期过山车。”
为啥会整出这么大差别?我翻了翻Wind数据,美股上市公司每年要开四十多场分析师会议,财报发布前一个月进入“静默期”,公司IR团队跟大投行天天打电话。就像咱们打麻将,庄家悄悄把牌桌角垫高半寸,表面上牌面还是乱的,可心里门儿清下把该出什么牌。前年特斯拉被曝调整上海工厂产能,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隔天就把交付预期从45万辆砍到40万,等季度报告出来真就差2%——这哪是预测不准,分明是提前对过答案。
A股这边就热闹了。去年某光伏企业被机构调研时说“硅料价格稳中有降”,转头大宗商品数据显示原料涨了15%,等到三季报出来利润直接腰斩。更别说那些ST公司,年报预告说“扭亏为盈”,揭榜那天变脸比川剧还快。不是分析师笨,实在是上市公司变戏法的手法太花哨——今天说扩产,明天改并购;月初晒订单,月底爆退货。就像你跟朋友约饭,昨天说吃火锅,今天改日料,后天又说家里做饭,谁能摸得准?
说到底,美股那套玩法是三十年打磨出来的。1990年代安然事件后,SEC逼着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经营细节,分析师们慢慢学会了“贴地飞行”——既不能离谱到被当猴耍,又得留足缓冲空间。再加上美股机构投资者占比超70%,人家看财报像中医把脉,专盯那些藏在附注里的蛛丝马迹。咱A股散户占比还有50%呢,上市公司信披又总玩“文字游戏”,分析师刚把预测调上来,公司下一秒就扔出“黑天鹅”,这预期能准吗?
记得巴菲特说过:“投资的关键是预期差。”可美股玩的是“微幅超预期”的心理按摩,A股却是“超预期”的过山车体验。就像去餐厅吃饭,美股是米其林三星——菜品稳定,分量刚好,吃完还想再来;A股是夜市大排档——今天爆炒腰花香到跺脚,明天可能就吃坏肚子。你说这到底是市场的成熟度差异,还是有人刻意在玩预期游戏?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各上市公司2024年季度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网披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