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打开手机,发现屏幕上跳出的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India”,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有点不一样?在数字经济的浪潮里,印度曾经一度站在半导体赛道的前排,却又突然被甩到了后面。这场技术竞逐背后,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国家战略史,也是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寻找自主数字主权的一次集体思考。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中叶。刚刚独立的印度,满怀激情地挥舞着自力更生的大旗。彼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成了民族解放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从抵制英货、扶持本土,到制定工业政策、推行五年计划——这套操作手法与苏联如出一辙。塔塔和比尔拉等大资本家也拍板签字,一起为打造强大的国民经济添砖加瓦。
科技研发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西方闭门谢客时,印度果断投奔苏联阵营,引进技术、培训人才,大型钢铁厂和发电厂拔地而起。在那个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在摸索工业化路径,而印度已悄然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风云突变,新自由主义改革席卷而来。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引下,国有部门逐步私有化,大寡头们开始掌控电信、电力等关键领域。“进口技术远比本土开发便宜,还能赚超额利润。”这种思路直接把自给自足体系推向终结边缘。五年计划渐渐沦为摆设,“Made in India”被换成了“Make in India”。看似只差一个介词,其实意味着核心技术转移的大门已经关上,只剩外国企业带着补贴和廉价劳动力入驻工厂,本土研发却无人问津。
最令人唏嘘的是半导体产业。当年耗资巨大的SCL公司成立,让印度成为全球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先行者。从5微米到800纳米制程,仅用十年就追赶至国际先进水平,仅落后英特尔两年时间。但1989年的那场莫哈利工厂大火,如同一道分水岭,把整个行业烧出了阴影。有传言称这是外部势力干预,但至今未见彻查。不久之后,自由化改革彻底冷却了政府对高科技投资的热情。从此以后,180纳米成了天花板,中国与韩国则一路狂飙,把昔日领先者远远甩开。
电信设备也是类似剧情:C-DOT早于华为三年诞生,却因资金枯竭与政策转向,被私企游说取代国产设备。而中国坚持国企主导,使华为成长为全球巨头。这种错位发展的背后,是国家意志与市场逻辑之间一次次博弈——结果决定了一代产业命运,也影响着无数工程师的人生轨迹。
近年来莫迪政府高调喊出重振制造业口号,各类激励措施砸下重金,希望吸引台积电、三星等企业落户。然而数据显示,这些努力多停留在组装层面,高端芯片生产迟迟无法突破。本地大学虽能设计芯片,却不得不送去美国制造;手机零件还是靠东亚供应链;所谓激励期限一过,“组装出口”的模式就难以持续。如果不能打通全链条,自主创新仍只是镜花水月。
不过,在喀拉拉邦这样的小地方,却悄然出现了一丝曙光。他们坚定推广开源软件,将Linux系统用于1.4万所学校,并建立专属机构推动政务信息化。这种探索虽未登顶全国,但至少证明本土力量并非完全无望。同样值得关注的是UPI支付系统,它确实实现了基础设施自主,但终端应用依旧被美资公司牢牢掌控——PhonePe和Google Pay才是真正赢家。本地品牌Ola算是个例外,在网约车领域拼出了30%的市场份额,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参考样板。但整体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平台,美国、中国及其台湾地区依旧占据绝对优势,本地数据存储甚至受限于外国法律保护,这种现状让数据安全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领域也呈现出类似窘境:Infosys、TCS等IT龙头习惯做服务商,不愿投入基础模型研发。当中国DeepSeek横空出世时,全行业才如梦初醒,一夜之间AI投入暴增十倍,可惜距离真正形成生态还有很长路要走。目前官方战略偏重应用开发,对底层研究兴趣有限,与硅谷、中国相比仍显保守。一旦遇到贸易摩擦或关税壁垒,例如特朗普提出25%关税威胁、本地能源公司遭微软切断数据访问权限……这些事件不断提醒统治阶级:长期依赖西方不仅风险巨大,还可能丧失未来主动权。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很可能再次陷入新一轮被动局面。
当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