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与大豆博弈:中美贸易战的暗潮涌动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一则震撼消息悄然流传: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向国内头部科技公司发出了明确指令,要求全面停止采购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的所有人工智能芯片。
2025年9月,中美贸易博弈再度风起云涌。当美国再次对芯片出口实施限制时,中国没有选择沉默。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英伟达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实施进一步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针对美国模拟芯片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美国产品对华出口倾销幅度超300%,占中国市场份额年均达41%。这一举动直指美国科技霸权的软肋。
01 芯片战场的新较量
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大的AI芯片制造商,成为了中美科技交锋的中心角色。面对美国的高端芯片出口管制,英伟达虽然推出了“中国特供版”芯片,但这些特供芯片不仅性能不如原版,价格却并未降低。
更严重的是,部分中国企业在下单后无法按时收到货,导致生产受阻并面临数据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促使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回应措施。
9月17日,伴随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的消息浮出水面,要求国内企业停止采购其芯片显得尤为合理和必要。
02 贸易平衡的艺术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钢铝关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虽然2017年至2024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美国整体商品进口额大增且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维持在4%上方。
数据显示,从2024年12月份至2025年7月份,美国累积进口同比增长11.5%,其中金银珠宝、铜制品和基础化工品分别同比增长188.4%、81.2%和77.1%,显示出关税威胁下的“抢进口”行为。
2025年17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商品比重从2024年的13.54%下降至9.59%。然而,中国通过产能输出和转口贸易规避关税成本,中美实际贸易规模可能被严重低估。
03 马德里的对话
9月14日至15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双方就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中方之所以同意与美方达成相关共识,是因为我们经过评估判断,这种共识符合双方的利益。”
在TikTok问题上,中美双方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就通过TikTok美国用户数据和内容安全业务委托运营、算法等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等方式解决TikTok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
04 农业与航空的反制
中国针对美国两大关键出口产品波音飞机和大豆采取了行动。这不是简单的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中国在用行动表明,谁先动手,谁就得准备面对反击。
波音和大豆背后连着的是美国的制造业支柱和传统农业州的选票。中国选择暂停采购,就等于把压力从谈判桌外直接传导回美国国内。
这种方式不靠嘴皮子,而是靠实打实的市场力量起作用。中国没有全面叫停所有进口,而是精选了对方最在意、最敏感的部分下手,击中的是对方的“软肋”。
05 关税的双刃剑
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以来,美国对多数国家的新税率于8月后才正式生效、对中国的税率目前暂缓至11月。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拉长了关税对物价的实际影响周期。
随着关税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的效应持续显现,8月之后对通胀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前期关税主要影响产业链上游(对PPI的抬升较为明显),但对消费终端价格(CPI)的直接抬升效应相对有限。
如果9月后关税对通胀进一步显现,经济数据加速下行,加上美联储的“独立性”承压,议息会议或面临更艰难的决策过程。
06 技术突破的突围
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填补了国产的空白。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可以独自生产7纳米甚至5纳米的高端芯片,同时,存储芯片更是突飞猛进。
上海微电子最新一代的浸没式光刻机正在中芯国际样机验证。之前光刻机的核心设备光源系统已经被哈工大攻克,光刻机的另一个核心组件是水下镜头相关技术也已经被突破。
这些技术进展改变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对比。中国不再完全依赖外国芯片技术,美国失去了制裁的重要筹码。
07 美联储的应对
在中美贸易博弈的背景下,美联储宣布降息。虽然幅度不大,但时机很敏感。表面上的说法是经济数据不稳,失业率有波动,需要提前防范风险。
但实际上,这种政策变化背后反映出了美国内部的焦虑情绪。美国国内经济本身就面临不少挑战,通胀、消费疲软、制造业回落等问题都在逐步显现。
降息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全球资金的流向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也更宽裕。这也说明美国在贸易战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
美国大豆丰收季节无人问津,波音订单消失。
有消息称,特朗普打算在几个月后访华,为自己找一个下台阶。他嘴上说着“不能接受”,但身体很诚实,还是安排了访华的行程。
这种“两面下注”的方式,揭示出他目前的尴尬处境需要一個成果来稳住国内政治局势,却又不想被看成是在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