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乒乓球新星陈熠最近火了一把,但不是因为她在赛场上的绝杀,而是因为一次采访里的小插曲。事情说起来挺有意思:一位比她年长不少的90后记者,张口就喊了句“熠姐”,结果陈熠立马脸色微变,还不忘纠正道:“你又喊我姐,叫我陈熠嘛!”这画面要是配上BGM,大概就是那种《甄嬛传》里娘娘不高兴时的背景乐吧。
其实这个“小事儿”能冲上热搜,一点也不奇怪。毕竟现在00后运动员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本事和个性,不愿意被随便贴个“姐姐”“哥哥”的标签。这回现场还挺欢乐——记者愣了下,被反叫了声“哥”,全场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像刚才的小尴尬根本没发生过。不得不说,这波操作,比打乒乓球还灵巧!
大家可能觉得,“姐”这个词多亲切啊,又没啥坏心思。但问题就在于,有时候咱们太习惯用一些看似尊敬、实则有点敷衍的称呼,把人家的真实身份给模糊掉了。不信你去看看网友评论:“为啥年轻女孩子就得被喊‘姐’?难道不能直接叫名字吗?”还有人调侃:“记者叔叔估计懵圈了,现在到底该怎么称呼才不会挨怼?”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体育圈。在我们身边,比如公司里新人入职,总有人习惯性地来一句“小王、小李”,明明都是成年人,却总要按年龄、资历分等级。有时候这种标签感让人很无语,就像买菜的时候老板非得管你叫“大妹子”,感觉下一秒要推销两斤韭菜似的。
而且,“尊重”这事儿真不是靠嘴皮子能解决。有人提醒得好:“‘姐’确实算尊敬,但前提是对方听着舒服。”如果只是为了显得客气,其实反而容易让人觉得隔了一层玻璃窗户纸,看得到摸不到。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之前全红婵接受采访时的一幕。有记者问她累不累,她干脆回了一句:“谁能不累呀?”这种直白比什么官方话术都动人——大家关心的是选手本人,而不是新闻稿里的模板人物。如果每次采访都只会套用老三样,那还谈什么专业呢?央视那些资深主持人的厉害之处,就是懂得问具体的问题,让运动员愿意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比如全红婵坦言“累到起不了床”。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也更接地气。
当然啦,也不能光怪罪媒体或者社会风气。有些网友留言特别逗,说以后见到小朋友是不是该先问清楚他们喜欢什么昵称,要么直接实名制?但仔细琢磨下,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被别人怎么称呼。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表达方式,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之一。从明星到普通人,从体育圈到饭桌旁,我们都应该学会放下刻板印象,多一点平等和理解。
至于解决办法,说复杂也简单:首先,在公共场合或正式交流中,多用对方名字,少搞花式昵称;其次,如果真的不知道咋开口,可以提前征求意见,别怕麻烦,多聊几句总不会错;最后,无论是谁,都别把礼貌当成流程走完,更别把职业素养丢在门外。这样一来,不仅沟通顺畅,还能避免无谓误会,说不好还能收获一段友情呢!
当然,有些传统习惯改起来肯定需要时间,就像老家大爷永远爱管邻居小孩叫“小孙娃”。但只要大家慢慢意识到了这些潜在的不适感,相信未来我们的交流方式一定会更加自在、自然,也更有温度。而对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年轻运动员来说,坚持做自己、勇敢表达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大智慧。不然的话,你以为奥运冠军都是靠忍耐获得的吗?
最后再留个问题给各位读者:如果换作你遇上类似情景,是坚持自己的名字还是顺从大众口头禅?面对各种花式称呼,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尊重,对此你怎么看?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