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快四年,大家伙儿对俄乌那点事儿,说实话,都有点看麻了。本以为接下来就是日复一日的拉锯战,没想到牌桌上突然有人甩出了一对“王炸”,一下子把所有昏昏欲睡的人都给炸醒了。
北约那边,几乎把整个东欧武装到了牙齿,那架势,就差直接喊“兄弟们,跟我冲”了。而莫斯科呢,自家后院里也响起了几声不那么和谐的调调,听着有点乱。
普京身边跟了二十五年的老臣科扎克,说不干就不干了,招呼都没打一声。还有那个一向怼天怼地的“铁嘴”外长拉夫罗夫,最近说话口气也怪怪的,软了不少,话里话外竟然有了点想找台阶下的意思。
外面是泰山压顶,里面是人心浮动,全都赶在一个时间点上爆发。这不禁让人心里打鼓:那个一向硬气的俄罗斯,这回……是不是真有点扛不住了?
北约这次是真急眼了
北约最近这通操作,你管它叫演习,那真是太客气了。这根本就是一场大战前的总动员,代号“闪电”,美国、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大哥一个没落,全都到场了。摆明了就是告诉全世界,我们能瞬间把部队投到你家门口。
这显然是对之前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搞的“西方-2035”演习的回应。那次演习虽然请了美国人来看,但威慑效果嘛,基本等于零,反而把北约的火给彻底拱起来了。
冲在最前面的波兰,更是把姿态拉满。直接宣布要把军队从20万扩充到30万,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当欧洲大陆上最能打的地面部队。乌克兰那边,援助更是没停过,三万多名乌克兰士兵已经在北约国家完成了“进修”。
更要命的是,第一批价值10亿美元的军援已经到货,里面可有“爱国者”防空导弹这种硬家伙。这等于给乌克兰的天空又加了一层保险。
钱袋子也给你掐死
如果说军事上的步步紧逼是明着来的拳头,那经济上的绞索就是暗地里要你命的绳子。欧盟一不做二不休,连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LNG)也给制裁了。这一招是真的狠,要知道这玩意儿可是俄罗斯除了石油之外最主要的硬通货。
西方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就是要断了你的财路,让你那台战争机器没油烧,自己熄火。
更关键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他现在一改常态,不再提什么“赶紧和谈”,反而公开讲,停火的时机“根本不成熟”。甚至放出话来,要是需要美国动手,那绝对是雷霆手段。这番话一出,等于给北约的集体行动定了调,也给莫斯科送去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别耍花样,我们有的是牌,奉陪到底。
普京身边的人也动摇了
就在西方国家空前团结,摆出一副“不把你打服不算完”的架势时,克里姆林宫内部,却刮起了一阵妖风。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亲口证实,总统办公厅副主任科扎克,自己辞职了。
这名字你可能不熟,但在俄罗斯的权力核心圈里,这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从1999年普京当总理那会儿起,科扎克就一直跟着他,算下来,是跟了普京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铁杆心腹。
他一直被看作是克里姆林宫里主张“实际点”的那一派,尤其在乌克兰问题上,他向来觉得应该多谈谈,硬碰硬的代价太大了,划不来。
你想想,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仗打得正胶着,内外压力都跟山一样大,这么个重量级人物突然撂挑子,你要说是因为“身体不好”,鬼才信。外界都在猜,他肯定是跟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掰了,而且是“根本谈不拢”的那种。
据说,他从一开始就觉得这场仗打错了,一直盼着能早点停火。很明显,他这种想法在现在的克里姆林宫里不是主流。选择走人,可能已经是这位老臣能做出的最体面的抗议了。他的离开,就像一个信号灯,告诉外面的人:克里姆林宫里主张和谈的声音,正在被一点点掐灭。
“铁嘴”外长怎么也软了
如果说科扎克的走人是内部路线斗争的白热化,那外长拉夫罗夫最近的表现,就更像是这种变化的公开展示了。这位老兄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嘴硬,立场坚定得像块石头。可最近他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的发言,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他居然破天荒地表示,只要俄罗斯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莫斯科愿意就乌克兰问题“寻求妥协”。他还补了一句,说俄罗斯很清楚,“任何稳定的协议都是妥协的结果”。
当然,他也开了条件,比如要西方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地归俄罗斯,还要给俄罗斯安全保障等等。
这话听着还是挺横,但你得品,你细品。关键是那个姿态。这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没得谈,就照我说的办”的最后通牒了,更像是在喊话,在试探。他既想看看西方是不是也打累了,想找个台阶下;也是在跟全世界说:“你看,不是我们不想谈啊。”
拉夫罗夫这番一反常态的表态,恰恰说明了俄罗斯高层现在有多纠结。仗打到现在,进一步,要面对的是整个北约的钢铁洪流;退一步,之前流的血、花的钱,就全白费了,实在不甘心。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才是对普京最大的考验。
结语
把北约的军事经济组合拳、科扎克的挂印而去,还有拉夫罗夫的口风突变这三件事串起来看,一幅“外有强敌,内有隐忧”的画面就出来了。外面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内部的意见开始出现裂痕,连对外说话的调子都开始变软了。
当然,现在就说俄罗斯“不行了”,还太早。这个民族在历史上,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哪次不是硬生生扛过来的?眼下经济虽然难,但离崩溃还远着;军队也还在前线顶着;国内大体上也还稳得住。
但是,变化确实在发生。人在变,话在变,策略也在变。这些变化或许不是崩溃的前兆,但绝对是调整的信号。一个国家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调整,这本身就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至于这场调整最终会把俄罗斯带向何方,没人能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克里姆林宫正在被迫面对那个它一直想回避的问题:这场打了一千多天的战争,还值不值得?它,到底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