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在谁能在全球科技圈里“一边被制裁,一边被抢着买”,那大疆绝对算得上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很多人还记得,从2017年开始,美国就不断给大疆贴上“数据泄露”的标签,搞制裁、下禁令,甚至连欧洲一些议会也跟着起哄,觉得中国无人机成了“威胁”。
但八年过去了,大疆非但没倒下,反而在全球市场风生水起,市占率逼近八成,成了美国“制裁史”上最难堪的案例之一。
美国第一次把大疆拉进黑名单,是在2017年。那会儿,理由听着就觉得有点牵强,说什么“数据安全隐患”,结果直接让不少联邦部门都停了采购。
但没想到,三年后,大疆在美国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达到了76.1%。顶着政策封锁和15%的高额关税,大疆的产品反而更受欢迎,市场占有率接近80%。
到了2024年,美国众议院又祭出所谓的“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想彻底断了大疆的路。
可到了2025年7月,禁令被参议院否了,美国零售商的货架早就抢空,大疆无人机还在农业、消防、工业等领域飞得欢,连美国农民和警察都偷偷用大疆的设备干活。
外媒都忍不住吐槽,这些制裁令,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其实,问题根本不是“美国能不能制出无人机”,而是“没人能做出像大疆一样靠谱的替代品”。美国想找个能全面替代大疆的企业,最后发现只能靠走私。
大疆的崛起,本身就是一段“草根逆袭”的故事。2006年,在深圳福田的一个二十平米仓库里,汪滔和同学一起捣鼓飞控系统。
同行创业的朋友因为压力太大先后退出,他一人硬挺下来。十年后,大疆变成了市值千亿、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品牌。
早在2014年,《时代》杂志就把“大疆精灵2”评为年度十大科技产品之一。2015年,大疆又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前三,和谷歌、特斯拉并列。
很多人说,中国制造一直在模仿欧美,但大疆却让欧美开始学习中国经验。为什么能做到?答案其实很简单,大疆不是靠低价“跟风”,而是靠原创技术“开路”。
2013年,大疆推出“Phantom 1”,这是全球第一款专为民用航拍设计的无人机。以前无人机是专业玩家的专属,大疆直接把它做成了家电,普通人也能买、能用。
这一步,把无人机从高端消费品变成了大众化产品,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而且,大疆每年都会把利润的15%投入技术研发,拥有超过5800项专利。
公司里四分之一都是研发人员,产品升级节奏快得像手机圈里的苹果。只要有竞争对手冒头,大疆很快就能用更新、更强、更便宜的产品把他们“拍死”。
很多企业看起来很有冲劲,最后都成了陪跑。大疆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而且是在技术门槛最高的硬科技领域。
不是靠“便宜”,而是靠“硬实力”。大疆的零部件80%都是通用件,只有电池和镜头比较贵。更重要的是,它背靠深圳华强北和整个珠三角产业链。
全球没几个地方能做到像这里一样,供应链完整、配件齐全,拼装效率高到让人羡慕。
深圳这些年经历了从MP3、山寨手机到如今的高精电子产业升级,整个珠三角积累了丰富的零部件资源。
GPS、陀螺仪、加速度计这些关键配件的成本已经被压到极限,大疆的定价自然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更有优势。美国企业还在为采购发愁,大疆已经能靠产业链效率打遍天下。
就算美国真的下了禁令,想完全替换掉大疆也根本不现实,因为问题不是“换个品牌”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供应链都在中国,很多打着“美国制造”的无人机,
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
其实大疆不是中国制造唯一的“反杀”代表,但它意义特殊。它证明了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已经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站稳脚跟。技术、体系、标准、品牌,一个不少。
大疆不仅硬件强,软件系统、芯片算法、量产规模、全球售后都做到位。美国打了八年,一直没能把它打倒,靠的就是这份扎实的“科技底子”。
所以现在回头看,美国议员们喊查大疆,结果全美抢购一空,反而成了给中国制造“打广告”。有技术、有标准、有品牌,才是真正的“不可替代”。
美国想靠行政令打破中国无人机的领先地位,现实却告诉他们,这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