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印度总理莫迪又一次拿神话与现实掺着说——这一次,他要用“妙见神轮”打造印度版“铁穹”,目标是在2035年前实现“全国防空系统覆盖”,不仅要防,还要“多次反击”,打的不是一次拦截,而是区域威慑的战略升级版。在与巴基斯坦爆发边境摩擦仅三个月后,莫迪在国庆日亲自宣布“妙见神轮任务”启动,提出未来十年内建立多层次、防御—反击一体化的国家防空导弹系统,覆盖医院、铁路、宗教设施等“民间战略节点”,甚至不排除未来天基平台加入。如果说以色列有“铁穹”、美国要搞“金穹”,那么印度这次玩的是“神轮”——一边是神话包装,一边是常规打击系统跃升,背后的军事野心毫不掩饰。
根据《印度时报》8月16日报道,莫迪的“妙见神轮任务”本质是一个覆盖全境的导弹防御和反击体系,强调“比敌人技术更好”“多次回击”“战略节点全覆盖”。计划中的防空网不仅包括陆基和海基的拦截系统,还将整合早期预警雷达、指控中心和未来可能部署的天基侦察平台。其核心由“库沙计划”推动的国产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构成,射程覆盖150—350公里,将于2028—2029年前后完成第一阶段部署。同时,印度还准备在BMD(二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上扩展部署权限,目前已实现对2000公里射程导弹的大气层内外拦截能力,下一步目标是拦截5000公里级别导弹,具备反洲际导弹能力的预备结构。
而所有这些部署计划并非空中楼阁。今年5月,印度曾在“朱砂”行动中实战运用现有多层防空系统,应对“持续性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为“妙见神轮”建立了现实基础。莫迪同时暗示,为构建“彻底的安全”,印度还将扩充常规打击能力:部署新型射程500公里的“普拉莱”准弹道导弹、射程1000公里的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并把“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打击半径从450公里拉升至800公里,直接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兼顾中国边境纵深。这不是单纯防守系统的强化,而是“防御即打击”的作战理念重塑。
背后动因极其现实。7月以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发出强硬警告,称任何阻断巴方水资源的印度基础设施“都将被摧毁”,并公开提出“决战”的字眼。而就在此背景下,莫迪不仅未降温,反而在独立日当天以宗教符号包装军事计划,宣称要让“每一个印度人都感到安全”,并明确点名医院、宗教场所、铁路站点等“民间战略节点”,将成为防空部署优先区域。这种模糊“军民界限”、强化全社会动员意识的方式,既是一种舆论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心理战资源。换句话说,莫迪不仅要打造“技术铁穹”,更要在国民心中打造一套“国家无死角”的安全幻象。
影响层面更不容低估。首先,印度正在以“防空体系常态化”为借口,扩展导弹库与远程打击能力,其战术结构已由“最低威慑”向“灵活打击—前沿部署”转变。其次,印度在“布拉莫斯”之外追加“普拉莱”“巡航-1000”系列导弹,说明其导弹体系开始走向打击深度与命中精度的双向升级,这种趋势极易引发区域军备竞赛第三轮浪潮。再次,莫迪政府高调将民用基础设施纳入“战时目标”,释放“全面战争”准备信号,将极大压缩印巴乃至印中边界的战略缓冲带,提升冲突误判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在防空系统部署过程中将大量采用自主研发武器,这不仅意味着国防工业扩容,也暗示未来或以“国产军工崛起”为由,推动武器出口结构多元化,逐步挤入全球军火市场。
几个关键变量将在接下来起决定性作用。其一,“妙见神轮任务”是否能在2028年前完成第一阶段防空网的实装部署,成为衡量其军事执行力的重要窗口。其二,印度是否会在“战术防空”名义下,部署核常兼容导弹或具备二次打击能力的平台,模糊战略界限。其三,印度军方是否将主动“前置部署”部分拦截系统至争议边界区域,加剧实控线对峙的系统性风险。其四,“布拉莫斯—扩射”“普拉莱—高机动”等项目的量产能力,将决定印度未来是否具备多轴打击能力。其五,外部力量是否介入技术合作,尤其以色列是否协助印度完成其“铁穹翻版”的雷达—拦截链路闭环,将成为判断印度能否构建完整多层防空链条的风向标。
印度版“铁穹”已不再是媒体标题,而是现实规划。莫迪用“神轮”包装的不是科幻,而是一个常规打击能力正螺旋上升、战略模糊区正不断扩大的军事强权图景。这种“神话政治+高密度军备”的组合,不仅服务于选民安全感,也在打造一个逐步抬高冲突门槛、压缩外交腾挪空间的国家形象。而2035年完成部署的时间表,恰好覆盖莫迪政治生命与印度军工体系的融合窗口。这轮军备加速赛不仅让印巴边界火药味更浓,也为整个南亚地缘格局埋下了未来十年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