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擦得锃亮的交易大厅地板上,空气里弥漫着冷气与消毒水混合的气味。电脑屏幕上的红绿线条一如既往地无聊,却在9月19日的下午,突如其来地拉出了一道惊心动魄的断崖。那些等待已久的投资者没料到,手里的咖啡还没咽下去,大盘指数竟然像被人从高楼边上猛地推了一把,只差没惊掉五脏六腑。
我没有在现场目睹这一幕,但这不重要。A股“跳水”永远不缺观众和受害者,只是角色不停更替。这天的股民,多少像买彩票撞上了“反向大奖”,有人直呼“为什么突然崩了,难道又有什么‘黑天鹅’?”可惜股市里,最常见的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且多数时候还喜欢三五成群蹦迪。
三条可见的证据链条,从新闻到盘口,一样都不落地摆在案头。首先,市场普遍预期的“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如期而至。表面看这是一桩大好事,落地本应普天同庆。结果盘面给了大家一个烫手的巴掌——利好兑现反成利空。和侦查案子一样,总得追问“谁从中受益,谁提前有了动作?”资金有脚,消息有翅膀,多少持股多时的聪明资金等到消息落地,拍拍屁股跑路,不是因为不看好未来,而是规避不确定性。至于追高的新手,不巧又成了割韭菜的肥料。利好落地即兑现,获利盘蜂拥而出,市场瞬间成为了抛售的竞技场。
然后,盘面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暴跌本身,而是“权重板块集体砸盘”。大金融、券商、银行,这些平日里稳如老狗的板块,这一天突然集体做了回“叛徒”。券商大跌3.1%,中证银行指数下跌1.9%,这些数字背后是动辄千亿级别的资金撒腿就跑。要知道在A股,大块头的“胖头鱼”如果冲撞起来,哪怕所谓的牛市小阳春也架不住几下拍尾巴。市场说“权重带不动,大盘难有戏”,绝不是纸上谈兵。
再往里分解,就很有意思了——技术与情绪共振发难。从技术面说,上证指数在3899.96点止步,距离3900点只一步之遥——差得不是运气,是历史。说巧不巧,2015年股灾前的密集成交区就在这里,套牢盘埋在土里的钉子户,一旦价格碰到,谁都知道会爆发。行情反弹到这里,原本灰头土脸的投资者突然“起死回生”,能不赶紧“上岸”吗?这就叫“见光死”,也是A股市场最富有喜剧色彩的环节——有时候最怕的不是崩盘,而是终于解套。
此处还要补一刀心理学。情绪是流动指数的又一根导火索。早盘火热后,持续动力不足,资金像一锅刚开了的热水瞬间被泼上凉意。盛宴刚摆上桌,刀叉还没暖和,气氛说变就变。股市的乐观情绪总有脆弱的一面——懂得收手的人是赢家,贪杯者总被请去补锅。
以上这些,串起来像一桩“既有预谋又临时起意”的现场勘查。资金、板块、情绪、历史包袱,缺一不可,全都齐活了,市场的大跳水也就顺理成章。总有人盯着下一步判断:会不会就此破位下行?会不会有资金趁低吸纳、酝酿反攻?但每次行情波动都没标准答案,像侦查推理一样,目击证人证词可信度有限,动机与行为常难以预测。
有时候我会自嘲——我们这些分析师,干的其实就是股市法医的活儿:大小波动、异动背后,拼命在尸体旁寻找线索,最后做出一个不痛不痒的死因描述。可市场这具“尸体”从一开始就没有断气,每天浑身跳动,时而暴躁,时而呻吟。你想给它开出病历?对不起,结果永远在明天。
现实也很皮。每逢重大利好,大家正襟危坐等待“向上突破”,股市却喜欢戏弄你一把,让期待瞬间落空;你希望权重板块带头,结果它们悄悄给你添堵;投资者情绪刚刚燃起,转眼就冰天雪地。从头到尾,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本身。
说到底,A股的种种“意外”,不过是市场预期、资金流、政策软刀子与投资者心理互相角力的结果。我们这些局外人,可以看热闹、拆解原因,最后能做的操作依旧有限。投资是门玄学,凭的是概率、纪律,还有一点点幸运。而市场永远喜欢出“意料之外”的考题,让人拿着显微镜也找不全漏洞。
临了,不免再多嘴一句:下周A股会怎么走?是继续探底,还是重拾反弹?如果我能断言,那我早该辞职去做基金经理了。市场自己有它的逻辑和幽默感,投资者亦不妨多一份耐心和自省——你到底是在分析市场,还是在和自己的贪婪与恐惧拔河?
你,今晚还睡得好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